-
1 # 白瑾格
-
2 # GO心理老三辮子
1首先有很大的影響。幼年時期是性格性別的關鍵期,從出生我們都在一點點的受影響。
2.尤其是幼年的一些創傷性事件,伴隨著我們一生,這也是我們所謂的心結。
3.我們的很多習慣和認知思維基本從父母那裡習得。比如爸媽經常吵架,孩子就覺得是自己的錯,會自卑,內疚,但不知道存在哪裡。長大就不知道怎處理這樣的事情;母親強勢,孩子就膽怯,懦弱。
4.我們的性格分內外向,沒有好壞之分,只是要找到自己擅長做的事情,成年以後自己可以做主。
-
3 # 青音約
一個人的性格由幾個方面決定,天生氣質,童年撫養環境,個人的人生經歷都對他的性格塑造有重大影響。精神分析學派對童年經歷尤其重視,他們認為,一個孩子在嬰兒期(0-1歲),如果有需求沒有得到及時滿足,跟主要撫養人的依戀沒有形成,會出現口欲期創傷,他們對這個世界和他人難以信任,他們的心理創傷很難撫平,常會出現精神病人或有人格障礙;幼兒期(1-3歲)孩子主要是跟父母之間權利的鬥爭,這時為肛欲期創傷,孩子容易在控制上出問題,比如強迫症常常是這時形成的;三歲以後的問題多為人際交往和性方面的問題,為俄狄浦斯期問題,有的人會渴望成功但害怕懲罰等等,這時的創傷多為神經症水平的創傷,也就是我們大多數正常人所在的心理健康程度。
然而這是一百多年前對於心理創傷和人格塑造的理解。近代的很多心理流派,如人本主義強調人的尊嚴、價值、創造力和自我實現,認為人都要追求潛能的發揮,最終都要走向自我實現。大腦神經科學的發展更證實了,人類大腦的神經元數量雖然在成人後不會再增加,但神經元之間的連線,即使到老也會有新的變化。所以我們相信人們有選擇權,而不是被動由命運決定。比如在物質貧瘠環境裡生長的孩子,可能會在成人後怨天尤人,抱怨命運不公,也有可能積極追求目標,不怕吃苦;一個遭遇性侵犯的孩子,有可能一輩子有心理陰影,退縮回避,也有可能積極面對人生,化悲痛為力量,為更多需要幫助的孩子謀福利;一個生活富足,精神很滿足的人,或許能對世界充滿愛,人格非常完整,但也有可能無慾無求,不思上進。
一個人的幼年經歷對性格塑造非常重要,但對人生的選擇權也一直在我們自己手上,我們可以選擇做受害者,等待別人的拯救,摔倒後就一蹶不振;也可以選擇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努力抓住每一個機會為自己創造新的人生。
-
4 # 陽光單純的小美好
會有特別深遠的影響,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巨大影響力。
家庭和睦,孩子幼年遇到好的老師,好的同學,他以後長大也會積極開朗,認真向上,充滿正能量。
如果家庭暴力傾向,有的孩子長大後也會變得暴力,甚至會報復社會,有的孩子會自卑,等等
回覆列表
性格主要是受後天的成長環境與經歷的影響而形成的。 但性格的基調是氣質,而人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可以說性格是由先天和後天的因素形成的。
而幼年經歷作為一個人成長經歷的重要部分,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詳細可見本人文章:遇見心理學:知識可以百度,唯有性格不可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