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黑洞來客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在大爆炸初期產生了75%的氫,25%的氦和極少量的鋰,這些就是日後第一代恆星形成的原料。宇宙誕生大概38萬年後,溫度降低到可以形成原子。這時,整個宇宙被中性氫所充滿。這種物質分佈幾乎是均勻的,但仍存在一些微小的密度漲落。在物質萬有引力作用下,這些漲落隨時間推移被放大 。密度高的地方會吸引更多物質聚集,形成分子云。當分子云質量超過某個閾值(金斯質量)後,其壓力無法抵抗自身的引力,就會塌縮形成第一代恆星,這時距離宇宙誕生已經過去了數億年。第一代恆星的質量非常大,通常是幾百倍的太陽質量。這是因為分子云塌縮過程中,內部溫度升高,那時的分子云幾乎全是H2和He,沒有金屬(比氫氦重的元素),缺乏有效的冷卻機制,所以只能增大分子云的質量以便其能塌縮,因而產生的恆星也就非常巨大。這些恆星的壽命很短,僅有數百萬年,之後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把內部核反應產生的重元素拋到周圍的星際介質中,作為下一代恆星形成的原料。太陽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而宇宙的年齡大約137億年,也就是說,太陽形成的時候距離第一代恆星的死亡已經過去了幾十億年,中間又有幾代恆星的產生和消亡,我們並不清楚。這一點從太陽較高的金屬丰度中,也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形成第二代恆星的分子云裡,因為有重元素,冷卻效率較高,可以形成小質量的恆星,也就是說,不同質量的恆星會按一定比例產生,而不僅僅是產生大質量恆星。其中大質量恆星會很快死亡,丟擲物質,以此為原料又形成下一代恆星,週而復始,而小於太陽質量的恆星可以存活100億年以上,也就是說,這類第二代恆星有可能現在還活著,它們的金屬丰度應該非常低,目前已經找到一些疑似的第二代極貧金屬星 。

  • 2 # 四十養生

    現在我們只能稱呼太陽為新生代恆星,以區別最古老的第一代恆星,如同家族族譜一樣,孔子的家譜到了七十多代,大多數家族都是自明朝開始才二十多代,但實際代數可遠不止這些,任何一個人都可遠溯至幾億年前的原始海洋生命,這就是複製繁衍的根本規律,而生命的這種規律,竟然是脫胎於宇宙的細胞-恆星的誕生演化。太陽這類的新生代恆星,起源於上一代合適質量的恆星熄滅後變成質量巨大體積很小的中子星,中子星擁有強大的內能使其具備足夠的吸引氫物質的能力,正是這種能力使中子星在經過含氫星雲時層層吸附了大量的氫,這富含能量的氫為新生恆星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另一顆上一代恆星在變成超新星爆發時將大量核聚變生成的鐵和一部分更為古老的恆星產物重核物質一起拋灑至太空,其中一顆鐵核在迸發之初便被賦予了新生代恆星誕生的終極任務。終於在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鐵核和裹著厚厚氫殼的中子星相遇了,在碰撞中,中子星豐富的中子引發遠超臨界質量的鐵核中的重核物質的核裂變,核裂變又引發中子星核心附近的氫的核聚變,至此,一顆嶄新的新生代恆星宣告誕生。地球上的生命演化脫胎於此過程,卵子積聚新生命的能量基礎靜靜的等待,精子攜帶遺傳物質高速奔來,一個毫無理由的驚心動魄的新生命誕生之旅開啟。生命演化競如此類似於恆星誕生,宇宙之精妙令我們不由的驚歎神奇,它的更多奧秘還待我們繼續發掘。純原創理論,歡迎關注本號參與討論。

  • 3 # 海邊米斜陽

    按照大爆炸宇宙學理論,約在大爆炸發生後的最初3分鐘裡,作為日後組成恆星原料的氦和氫已經生成。直至70萬年後,星系和恆星才得以形成。因而最早的第一代恆星假如還健在的話,當與宇宙同歲,已是近200億歲的老翁。 我們的太陽絕不是第一代恆星,它只能是他們的兒、孫輩。怎樣作一次“親子鑑定”呢?這就得靠測定太陽的重元素含量來實現了。 按照恆星的演化理論,一切重元素都是從恆星這座“煉爐”中冶煉出來的。恆星內部能達到的溫度越高,最終形成的元素就越重。與太陽質量相當的恆星,在完成氫變為氦又能“死灰復燃”,生成更重的元素碳甚至氧;質量為太陽5倍的恆星,最終可生成鎂;而質量是太陽20倍的恆星,中心溫度可達30億攝氏度,則可最終生成鐵及其鄰近的重元素。大質量恆星最終透過超新星爆發,將其大量物質,其中包括重元素拋向太空,成為星際物質,這又是形成新一代恆星的原料。 太陽中心溫度約1 500萬攝氏度,它最多隻能“煉出”碳、氧那樣重的元素。可是光譜分析證實,它含有69種元素,除含量最高的氫和氦外,也不乏氖、鎂、矽、硫、鈣、鐵、鎳等較重元素,而“熔鍊”它們至少得有8億攝氏度以上的高溫。這就證明這些元素在太陽生成之前就已存在,這正是太陽為第二、第三代恆星的鐵證

  • 4 # 佳德氏

    我有一個生物宇宙的假說,宇宙中的每個太陽系相當一個細胞,恆星相當於細胞核。當然細胞會死亡,同時也會有更多新細胞產生。如果說我們太陽是二、三代恆星,那我們這個宇宙也許是相當年幼的“生物”。

  • 5 # 迷失在耶路撒冷

    最有力的證據是太陽包含大量的重元素。

    “第一代恆星” 是直接從宇宙的原始物質形成的。

    因為透過預測,我們可以知道,那個時候宇宙的化學組成是 75%的氫,24%的氦,微量的鋰和真的很微量的重元素。

    這是我們宇宙最初的“成分”。比鐵輕的重元素只能透過恆星內部核聚變產生。比鐵重的重元素則是在超新星爆炸中才合成的。

    因此考慮到恆星內部的氫會轉化為氦,我們可以預測出第一代恆星的化學成分。

    然而,這樣的化學成分並不同於我們從太陽中觀察到的。太陽有一個相當高的“丰度”,“丰度”是用來測量一顆恆星中的重元素含量。

    因為重元素只能透過恆星內部核聚變產生,而我們的太陽又還沒有足夠的年紀能夠產生它們,所以我們能夠得到的結論是,之前的太陽已經包含了這些元素。

    因此我們可以下結論,太陽有這樣的化學組成,唯一的可能就是也許它是從另一顆恆星爆炸的碎片中形成的。

    所以,太陽是第二代恆星。

    你也可以根據恆星的壽命得出一些結論。因為原始恆星比現在的太陽更大,因此壽命比現在的太陽更短。但這個說法沒有上面的結論證據充分。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原始恆星,它們的化學組成和體積大小都符合我們的分析。這說明了我們不只是猜測,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具有約束性的問題。

  • 6 # 大連富麗庭隕工周

    太陽不是二代恆星,宇宙恆星及使恆星變質的黑洞,都是宇宙大爆炸一次能。

    太陽是一個星系團,就象在玻璃質隕石中看到的從這塊玻璃質隕石中拍到的成團結隊的微流星(汽泡),這是太陽結構的真實情況,也是所有被、黑洞包圍的恆星的真實情況。照片中看到,太陽星系團各組成小恆星能量變物質的過程,有先有後,有的已變成沙砂,有的還沒有,小恆星多次主動和被動爆炸,連環爆炸、恆、矮、行星互炸,現場溫度極高,產生了諸多重元素,現在仍在進行中,這也是宇宙大爆炸的繼續。

    讓我們再看一次能量變物質,宇宙“從無到有”的瞬間,這是星二代無法做到的。看一下汽泡邊緣的“毛”,您想到了什麼?這是一個能量微流星(能量汽泡,是否內含氕氘氚尚不清楚)。在外部場能影響下,內部起變化,在一個汽泡裡變晶體花朵,然後爆炸,破殼而出的過程。這也是能揭示宇宙大爆瞬間,一切“從無到有”的真實照片,因能量微流星爆炸有先有後,我們將幾個汽泡的狀態連起來了,從另一個角度也證明了,這個時間比一個普朗克時間不知要長多少倍。變成白雪花的顆粒在集結,在宇宙玻璃裡形成白色岩石,汽泡能量變物質的照片就拍自這塊玻璃質透明含晶隕石,真實可靠。也有人管這叫火山玻璃,天然玻璃,看過汽泡的故事就會知道,星二代不行,像地球這樣的星末代,更不可能從火山裡噴出這樣的玻璃故事。宇宙一次能量,能量可以“無中生有”變物質,再後來外太空中所有物集結(氣態、液態、固態、離子態、還有……),再也不能這樣“無中生有”了……太陽還在“無出生有”……

  • 7 # 量子小飛豬

    太陽是第幾代恆星?首先,太陽一定不是第二代。

    我們看一下第一代恆星是什麼時候死掉的,恆星的壽命可以用質量除以光度來估算,即 ,而光度與質量的關係可以粗略的寫成 ,因此壽命反比於質量的 2.5 次方,所以對於幾百太陽質量的恆星,不到十萬年就死掉了,這對於宇宙現在 138 億年的年齡來說,幾乎是一瞬間,緊接著第二代恆星就形成了。而我們的太陽是 50 億年前形成的,顯然不是第二代。

    第一代恆星在演化過程中會透過核聚變形成大量的金屬元素,最重的可以形成鐵,然後在它們死亡的時候,會透過超新星爆發進一步產生比鐵更重的元素(沒錯,除了人工合成,所有比鐵重的元素都只能透過超新星爆發產生,比如你的金項鍊...)。由於金屬丰度變高了,有了有效的冷卻機制,第二代恆星就沒有第一代那麼大了,壽命也會長一些,之後星際介質的金屬丰度會越來越高,形成的恆星的金屬丰度也越來越高,我們判斷太陽是第幾代恆星就是根據它的金屬丰度判斷的,現在較常見的說法是第三代(或者說,其金屬丰度相當於第三代恆星)。)

    說太陽是第幾代恆星其實是不太嚴謹的說法,因為每一代恆星不是一起死掉的,而且恆星也不是像生孩子一樣一代一代生出來,恆星沒有明確的父母,恆星在不停的產生,也在不停的死亡,形成恆星的星際介質在不停地迴圈。形成太陽的那些物質,可能大多數來自一個死去的大質量恆星,但一定還混合了周圍其他恆星留下的物質,說不定還包括了一些從來沒有用於形成恆星的物質。

    所以,我們只能說,太陽至少不是第二代。

  • 8 # 火星一號

    太陽是不是第二代恆星不好說,有可能是第三代恆星,但太陽肯定不是第一代恆星,這是因為太陽的金屬丰度(在天文學中,除了氫和氦以外的元素都被稱作金屬元素或者重元素)遠遠高於第一代恆星。那麼,我們是如何知道第一代恆星的金屬丰度呢?

    這其實要追溯到宇宙的誕生過程。在138億年前,宇宙從大爆炸中創生。宇宙早期的溫度極高,只存在諸如質子、中子等亞原子粒子,中性原子還無法形成。質子和中子相互碰撞形成了氘、氚、氦、鋰以及鈹原子核,這個過程被稱為太初核合成。在這些原子核中,氫佔大約75%(質量)、氦佔大約25%,其他原子核的佔比極少。到了大爆炸38萬年後,宇宙隨著膨脹溫度逐漸降低,中性原子開始得以形成。在宇宙誕生大約一兩億年之後,中性原子開始聚集在一起,透過引力坍縮形成了第一代恆星。因此,第一代恆星中的金屬丰度極低,其中不存在比鈹更重的元素。

    由於第一代恆星的質量巨大,能夠在其核心中透過核聚變反應合成重元素,一直可以合成到第26號元素鐵。由於把鐵聚變成更重元素所需的能量高於核聚變所能釋放的能量,從而導致恆星的核聚變終止,然後發生猛烈爆炸形成超新星。在超新星爆發過程中,釋放出了極高的能量,從而能夠合成更重的元素,比如金、銀、鉑(不過最近的研究顯示,這些元素更主要的是來自中子星的碰撞)。這些重元素隨著超新星的爆發散落到宇宙中,作為下一代恆星的原料。我們的太陽就是從上一代恆星的殘餘物中誕生,因為太陽的金屬丰度較高。由於太陽的質量很小,自身不可能會合成諸如鐵等重元素。此外,地球上還蘊藏著諸多的金屬礦藏,這些都是源自形成太陽系的星雲。因此,太陽肯定不是第一代恆星。

    從時間線看,太陽更有可能是第三代恆星,因為第一代恆星的壽命極短,最多隻有幾百萬年。而太陽誕生前宇宙已經有過大約90億年的歷史,那個時候的恆星應該算作第二代,所以我們的太陽應該算作第三代恆星。

  • 9 # ttyts

    腦洞一下吧:1.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是自大爆炸以來的第一代恆星,死亡後的產物。可以想像 它爆發時拋射出的重元素 和沒有消耗殆盡的氫氦 是非常龐大的數量 也是銀河系內眾多第二代恆星 以及眾多的行星(重點之一)的原材料。2.銀河系內第二代恆星的形成時間、規模、壽命,就千差萬別了,由此不好判斷,太陽是不是第二代恆星 還是第N代恆星。3.同理,太陽系內的行星、小行星,是否一定是太陽的前世恆星爆發而產生的,還是第一代、第二代、第N代也未可知。所以,偶爾會有報道:月球某塊岩石樣本、小行星岩石樣本 其測定年齡比太陽系都古老。

  • 10 # 築夢文化

    一道簡單的算術題而已。宇宙年齡是137億年。太陽系年齡是47億年。 137億除以47億,等於2.91約等於3。所以太陽是第三代恆星。

  • 11 # 搖擺的地球1

    恆星的形成只有先後,不分幾代,因為恆星只能由星系雲彙集而成,它的組成成分和形成宇宙及星系的球體組成成分是完全不同。宇宙爆炸後生成的物質(即宇宙雲)彙集後只能發生爆炸反應,形成星系雲,星系雲彙集後發生“燃燒”反應形成恆星。宇宙雲不能直接形成恆星。無論宇宙雲形成的星體多麼小,只能發生爆炸,形成小的星系雲團,甚至還來不及彙集成恆星就擴散消失了,存活時間很短。這樣的天體根本不是恆星。

  • 12 # DA116713746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地球火星這樣的巖質星球的存在,說明在太陽系或更大的範圍內曾經有過死亡的恆星。如果太陽系只存在木星土星這樣的氣態行星,則需要對太陽內部成分進行分析。因為我們的存在,說明太陽系肯定不是第一代恆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天打了十幾次噴嚏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