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蝗 Locusta miratoria 昆蟲綱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Locustidae)。重要的作物害蟲。俗名螞蚱。僅 1種,但因地理分佈不同,全世界已知有9個亞種。中國分佈有3個亞種,即東亞飛蝗(L.m.manilensis)、亞洲飛蝗(L.m.miratoria)和西藏飛蝗(L.m.tibetensis),以分佈最廣、為害最大的東亞飛蝗為代表。 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昆蟲。常大量發生,長距離遷移,為害甚大。有兩型︰散居型和群居型。二者的顏色、體型、生理學和行為各不相同。散居蝗蝻體色隨環境不同而異,不叢集,代謝率和攝氧率低,群居蝗蝻體色不變,黑黃色,聚整合大群,代謝率和攝氧率高。散居型翅短,足較長,前胸背板窄,群居型前胸背板呈馬鞍形,肩寬,翅長。 如散居蝗蝻成熟時量大,則變為群居型;如群集密度大,持續時間長,則形成群居遷移型。如群居蝗蝻分散成熟,則轉為散居型。散居型是物種的正常狀態,群居型是對環境激烈變動的生理反應。處於適合的生長區即不形成遷移群,而形成於缺少合適棲息地的邊緣地區。連續好季節使種群擴大,迫使散居型進入邊緣區。環境條件不利時,又迫使擴大了的種群返回常住的小區內,形成群集。群居型好動,乾熱天氣時體溫升高,本能地叢集飛行。飛行時肌肉的活動促使體溫更升高。只在環境條件改變時,如下雨、降溫和夜晚才停飛。 飛蝗(Locusta migratoria)的分佈範圍最廣,遍佈非洲、泰加林以南的大部歐亞大陸、東印度群島、大洋洲熱帶部分和紐西蘭。較小的義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和摩洛哥戟紋蝗(Dociostaurus maroccanus)在地中海地區對植物造成重大危害。南非的褐飛蝗(Locustana pardalina)和紅翅蝗(Nomadacris septemfasciata)危害極大。中美和南美的主要遷飛種是南美蝗(Schistocerca paranensis)。落磯山蝗(Melanoplus spretus)和遷徙蝗(M. sanguinipes)在1870年代破壞了加拿大和美國的許多草場。 蝗災一旦發生,幾乎無法制止。防治方法包括消滅卵塊、挖溝捕蝗蝻、撒毒鉺、飛機滅蝗、根治其孳生地等。1945年在倫敦成立了治蝗研究中心,其宗旨為記載和說明蝗的暴發和遷飛,對受威脅國家發出警告,規畫並監督防治手段,也對蝗蟲的生活史等方面進行研究。 大陸廣闊的草原地區,飛蝗屢次大規模發生,結成遮天蓋日的大蝗群,叢集遷飛。被侵入的地區,農作物時常遭到毀滅性的災害。舊大陸廣泛分佈的飛蝗( Lo- custa migratoria),高加索、地中海地區的Doci- staurus marrocanus,非洲沙漠地區的Schistocercagregaria,南非洲的Locustana pardalina,南美洲的S.paranensis,北美洲的Melanoplus spretus是其代表種,飛蝗正是這些蝗蟲種類的群居型。
飛蝗 Locusta miratoria 昆蟲綱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Locustidae)。重要的作物害蟲。俗名螞蚱。僅 1種,但因地理分佈不同,全世界已知有9個亞種。中國分佈有3個亞種,即東亞飛蝗(L.m.manilensis)、亞洲飛蝗(L.m.miratoria)和西藏飛蝗(L.m.tibetensis),以分佈最廣、為害最大的東亞飛蝗為代表。 直翅目(Orthoptera)蝗科(Acrididae)昆蟲。常大量發生,長距離遷移,為害甚大。有兩型︰散居型和群居型。二者的顏色、體型、生理學和行為各不相同。散居蝗蝻體色隨環境不同而異,不叢集,代謝率和攝氧率低,群居蝗蝻體色不變,黑黃色,聚整合大群,代謝率和攝氧率高。散居型翅短,足較長,前胸背板窄,群居型前胸背板呈馬鞍形,肩寬,翅長。 如散居蝗蝻成熟時量大,則變為群居型;如群集密度大,持續時間長,則形成群居遷移型。如群居蝗蝻分散成熟,則轉為散居型。散居型是物種的正常狀態,群居型是對環境激烈變動的生理反應。處於適合的生長區即不形成遷移群,而形成於缺少合適棲息地的邊緣地區。連續好季節使種群擴大,迫使散居型進入邊緣區。環境條件不利時,又迫使擴大了的種群返回常住的小區內,形成群集。群居型好動,乾熱天氣時體溫升高,本能地叢集飛行。飛行時肌肉的活動促使體溫更升高。只在環境條件改變時,如下雨、降溫和夜晚才停飛。 飛蝗(Locusta migratoria)的分佈範圍最廣,遍佈非洲、泰加林以南的大部歐亞大陸、東印度群島、大洋洲熱帶部分和紐西蘭。較小的義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和摩洛哥戟紋蝗(Dociostaurus maroccanus)在地中海地區對植物造成重大危害。南非的褐飛蝗(Locustana pardalina)和紅翅蝗(Nomadacris septemfasciata)危害極大。中美和南美的主要遷飛種是南美蝗(Schistocerca paranensis)。落磯山蝗(Melanoplus spretus)和遷徙蝗(M. sanguinipes)在1870年代破壞了加拿大和美國的許多草場。 蝗災一旦發生,幾乎無法制止。防治方法包括消滅卵塊、挖溝捕蝗蝻、撒毒鉺、飛機滅蝗、根治其孳生地等。1945年在倫敦成立了治蝗研究中心,其宗旨為記載和說明蝗的暴發和遷飛,對受威脅國家發出警告,規畫並監督防治手段,也對蝗蟲的生活史等方面進行研究。 大陸廣闊的草原地區,飛蝗屢次大規模發生,結成遮天蓋日的大蝗群,叢集遷飛。被侵入的地區,農作物時常遭到毀滅性的災害。舊大陸廣泛分佈的飛蝗( Lo- custa migratoria),高加索、地中海地區的Doci- staurus marrocanus,非洲沙漠地區的Schistocercagregaria,南非洲的Locustana pardalina,南美洲的S.paranensis,北美洲的Melanoplus spretus是其代表種,飛蝗正是這些蝗蟲種類的群居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