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陽貨》記載了孔子這樣一句話:“鄉愿,德之賊也。”“賊”在這裡作形容詞用,“德之賊”是道德敗壞的意思。孔子說話一向溫文爾雅,像這樣強烈的否定,語氣如此激憤,在《論語》中是不多見的。那麼,這“鄉愿”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孟子對“鄉愿”作過解釋:“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愿也。”原來“鄉愿”是指具有某種不良人品的人。這種人外表忠誠謹慎,實際上一腦子壞思想,是個欺世盜名的傢伙。孔子斥責這樣的人,是與他強調做人要注重“仁”和“禮”的統一是一致的。“仁”本是一個人內在的真性格,真情感;而“禮”卻是外在的約束,是人為制定的規範。規範體現的是社會的利益與需要,而這未必符合個人的利益與需要。兩者能夠自覺地統一於某個人身上,那當然是最好的,這樣的人品德高尚,孔子稱之為“中行”。而當兩者相矛盾的時候,孔子傾向於保持真性格、真情感;反對披上禮的外衣,裝得很得體、很正確的模樣,企圖給人留下良好印象,以便容易達到自己那實際上是違背禮的自私的目的。他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那意思是說要是沒機會結交那些具備中行品格的人做朋友,肯定會結交狂與狷這兩種人了。這兩種人雖未能很好接受禮的薰陶,但狂的人有進取心,狷的人壞事是不會去做的。換句話說就是:狂與狷儘管其人品修養所達到的境界還不夠高,但畢竟流露的是真情感,出自真性格,仍然是值得肯定的。在世間的萬事萬物中,人最難認識和評價。人有個性。個性就是每個人的思想、感情的內涵及其表達方式的獨特性。可以說在生活中,沒有兩個人的個性是完全相同的。人們往往以個性來掩蓋思想和情感上的弱點與錯誤,遂使像鄉愿這樣的“閹然媚世”者混跡於其中,令別人看不清其真面目。孔子對鄉愿之類人的否定以及對狂和狷的大體肯定,可謂眼光獨到,觀點鮮明。由此亦可看出孔子非常重視道德人格的養成,並把它和貫徹“仁”這一宗旨聯絡在一起。鄉愿這個詞含義豐富,孔子所謂鄉愿大概是指偽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孟子所言大約是說言行不一,當面背後各一套的四方討好,八面玲瓏的人就是鄉愿。這種人隨波逐流,趨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敗壞的小人。前面幾段是對“鄉愿”歷史的介紹,最後一段是你要的名詞解釋,希望可以幫到你~祝你好運~~
論語·陽貨》記載了孔子這樣一句話:“鄉愿,德之賊也。”“賊”在這裡作形容詞用,“德之賊”是道德敗壞的意思。孔子說話一向溫文爾雅,像這樣強烈的否定,語氣如此激憤,在《論語》中是不多見的。那麼,這“鄉愿”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孟子對“鄉愿”作過解釋:“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愿也。”原來“鄉愿”是指具有某種不良人品的人。這種人外表忠誠謹慎,實際上一腦子壞思想,是個欺世盜名的傢伙。孔子斥責這樣的人,是與他強調做人要注重“仁”和“禮”的統一是一致的。“仁”本是一個人內在的真性格,真情感;而“禮”卻是外在的約束,是人為制定的規範。規範體現的是社會的利益與需要,而這未必符合個人的利益與需要。兩者能夠自覺地統一於某個人身上,那當然是最好的,這樣的人品德高尚,孔子稱之為“中行”。而當兩者相矛盾的時候,孔子傾向於保持真性格、真情感;反對披上禮的外衣,裝得很得體、很正確的模樣,企圖給人留下良好印象,以便容易達到自己那實際上是違背禮的自私的目的。他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那意思是說要是沒機會結交那些具備中行品格的人做朋友,肯定會結交狂與狷這兩種人了。這兩種人雖未能很好接受禮的薰陶,但狂的人有進取心,狷的人壞事是不會去做的。換句話說就是:狂與狷儘管其人品修養所達到的境界還不夠高,但畢竟流露的是真情感,出自真性格,仍然是值得肯定的。在世間的萬事萬物中,人最難認識和評價。人有個性。個性就是每個人的思想、感情的內涵及其表達方式的獨特性。可以說在生活中,沒有兩個人的個性是完全相同的。人們往往以個性來掩蓋思想和情感上的弱點與錯誤,遂使像鄉愿這樣的“閹然媚世”者混跡於其中,令別人看不清其真面目。孔子對鄉愿之類人的否定以及對狂和狷的大體肯定,可謂眼光獨到,觀點鮮明。由此亦可看出孔子非常重視道德人格的養成,並把它和貫徹“仁”這一宗旨聯絡在一起。鄉愿這個詞含義豐富,孔子所謂鄉愿大概是指偽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孟子所言大約是說言行不一,當面背後各一套的四方討好,八面玲瓏的人就是鄉愿。這種人隨波逐流,趨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敗壞的小人。前面幾段是對“鄉愿”歷史的介紹,最後一段是你要的名詞解釋,希望可以幫到你~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