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滿577828

    看到這個題目怎麼覺得有些彆扭。出題人好像是從農村出來的人,或者是思想停留在改革開放以前的貧窮時代。和類似中醫思想。

    現在是什麼時代?忘了?

    社會進步了,人們都變得有錢了,還去研究春天吃什麼,秋天吃什麼。手中有糧,心裡不慌。只要是有錢,不論什麼時候,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用不著什麼時候吃什麼就補什麼的奇談怪論。一聽到這些所謂的“理論”就肉麻。

  • 2 # 使用者4917084669042

    貼秋膘時必須要吃肉,因為夏天天氣炎熱,人們普遍食慾都不好,吃的清淡。夏天的飲食主要以各種瓜為主,例如西瓜、冬瓜、絲瓜、黃瓜等。但秋天一到,就要強調進補。因為天氣逐漸變得涼爽,身體需要增加熱量,通俗一點兒說也就是要把夏天的損失給補回來,適當吃一些肉食,在立秋當天必須吃肉,可以吃醬肉、燉肉、紅燒肉和牛羊肉等,總之立秋當天飲食必須見肉。

  • 3 # 拙誠軒主

    立秋先炸小肉吃

    立秋,公曆8月7-9日,太陽位於黃經135°時開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很多年輕人在微博上抱怨,怎麼立秋了溫度還能有39°—40°的高溫?吳地俗語有立秋了還有十八隻秋老虎之說,立秋後還很熱應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農諺“立秋弗烤,秋後懊佬”,立秋是水稻生長的關鍵時刻,不熱的話收成將驟減。

    在生活方面,吳江有民諺“早立秋,涼颼颼;晏立秋,熱吽吽。”可以根據立秋的時間節點推斷出立秋後“秋老虎”厲害不厲害,這是千百年來先民總結出來的自然規律,很靠譜。

    立秋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稱體重。翻出立夏時的稱重記錄,看看整個夏季有沒有虧待自己。老早的時候生活條件艱苦,夏天因氣溫升高,導致胃口下降不思飲食,進食量較其他季節明顯減少而“疰夏”,身倦肢軟漸見消瘦,於是有苦夏一說。如果虧欠了,立秋就開啟了貼秋膘模式。正話反說就是:秋後胃口漸好,容易長膘。 所以,立秋後不是簡單的吃大魚大肉,還得根據季節變化來改善飲食。

    五香小肉是五香排骨的衍生物,舊時蘇州觀前有小吃攤專做五香排骨,蘇州文壇通俗文學作家程瞻廬在《吳儂趣談》 中記載:“近數年中,蘇州風行一種油煎豬肉,名曰排骨。骨多肉少,每塊售銅元五六枚,前此所未有也。一入玄妙觀,排骨之攤,所在皆是。甚至茶坊酒肆,亦有提籃喚賣排骨,見者輒曰:‘阿要買排骨?’”舊時蘇州餐館裡像這種價格便宜而又好吃的菜,因為數量有限,一般是專供老主顧堂吃的下酒菜,而老主顧大多是衝著味道來的,餐館以小食吸引主顧從而達到積攢人氣的目的。師父曾說餐館裡黃燜鰻的頭尾照例也是菜外另供,一個道理。

    所謂小肉,其實是豬肉邊角料,作餡剔出的帶肉脆骨、五花肉冷水一滾後的邊角等均可切丁成為原材料,用蔥、姜、桂皮、八角、生抽、鹽等調料醃製一二時辰,取出在大火燒開的水油比為四六開的水油鍋中汆三分鐘,然後馬上在清油鍋中收脆。說是水油,其實是大骨高湯和油,水油混合可以使小肉在烹製過程中更加滑嫩和入味,此菜冷吃熱啖均可。

    五香小肉,帶著蘇式的精緻和簡單,卻折射出不簡單的道理:不浪費為天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梁應該怎麼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