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奧卡姆剃刀

    張衡地動儀大名鼎鼎無人不知,它是中國古代科技的代表,入選中小學歷史課本,被中國地震局當作標誌沿用幾十年,是聯合國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總部中的陳列品,與美華人從月球帶來的岩石並列展出。

    但很遺憾它從沒出土過,只是個美麗的傳說,所謂的模型是後人的想象,這位後人就是考古學者王振鐸(1912-1992年),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受中央研究院委託研製中國古代科技模型。

    課本上的照片就是他1951年設計的模型,設計所依據的是僅僅是《後漢書·張衡傳》中196個字的描述。

    對張衡地動儀的復原研究早已有之,早期的有1875年的日本人服部一三、1883年的英華人米爾恩等人,王振鐸是較早的國內研究者,也是較有影響力的一位,他所復原地動儀的核心原理是“直立杆”,但被一些研究者指責是抄襲了日本人的想法。

    “直立杆”原理如下圖所示,中間有個直立的杆子,地震時的震動會令其傾倒,然後觸動某一個方向的開關。這個原理非常簡單,跟人們在家裡地板上倒立一個啤酒瓶報告地震是一個道理。

    “直立杆”結構早在18世紀就已經被嚴格的地震學計算、實驗室試驗和地震檢驗所淘汰,它根本就不具有可行性。

    國內外學術界早就發現了王振鐸模型的致命錯誤,自1969年後學術界發表了一系列的批評文章,地震學、考古學、歷史學的嚴肅學術刊物和科學論著從不引用這個模型。

    中國地震學奠基人傅承義院士曾在1976年當面告訴王振鐸先生,稱他的設計有致命錯誤,英國李約瑟院士、美國地震學家博爾特院士、日本地球物理學家力武常次等都撰文批評了這個模型。這個模型在學術界已經被徹底推翻了,死得透透的了。

    張衡地動儀研究專家、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馮銳研究員在文中說到“對這個普遍宣傳的測震直立杆,主管單位和設計人居然在幾十年間從來沒有做過一次科學實驗去檢驗,便列入中國中小學課本中一代又一代昏昏昭昭地講了半個多世紀,講者與聽者實際上都是處於一種似是而非的滿足、似明又暗的迷茫中,背離了科學實踐的基本原則。為了演示測震效果,近年來的一些單位甚至發展到在模型內部安放電器和彈簧結構來造假,難怪有的老師驚呼:不知道成千上萬的教師是如何講解地動儀的。”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大名鼎鼎的【司南】,也是這個人想象出來的,其實根本就不能指南,隨後我會詳細分析和揭露,敬請關注。

  • 2 # 蛋圈一科

    復原工作實在太難,因為候風地動儀可能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了,而後代科學家想去復原,想靠近真實,只能根據史書的記載,去推測,沒有考古發現可以證明內部結構到底是怎樣的。課本的再編輯也反映了一種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的理念,這是教育工作應該遵循的。

    不過,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費心去復原古代的儀器,它的意義我們並不能單純從科學原理的角度去考慮。我們應該正視它的歷史意義,以及在它所處的那個年代,那種追求科學真理的思想和探索著去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是我們永遠的寶貴財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品官的于成龍為什麼能夠殺了赫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