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學地理楊老師
-
2 # 吾論魏晉
林黛玉曾經指出: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四大家族由盛及衰,最終煙消雲散,同理可證,桐城派也不例外。桐城派名家輩出,作品保質保量,但是終究逃不過歷史發展規律,人們不再頻頻問津,不再趨之若鶩,有道是,時代拋棄你,甚至連一聲招呼都不打。
林黛玉曾經指出: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四大家族由盛及衰,最終煙消雲散,同理可證,桐城派也不例外。桐城派名家輩出,作品保質保量,但是終究逃不過歷史發展規律,人們不再頻頻問津,不再趨之若鶩,有道是,時代拋棄你,甚至連一聲招呼都不打。
桐城派,興起於清朝初期(康乾前期),鼎盛於清朝中期(乾隆),衰落於清朝後期。影響和統治了中國文壇200多年時間,在國內外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一度有“天下文章出桐城”的說法。桐城四祖
桐城派的興起和衰落是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早期的桐城四祖雖均為桐城人,但是並未以桐城派自居,更沒有自稱天下文章出桐城。而伴隨著桐城文派的影響力不斷的上升,桐城派這一概念逐漸被接受。桐城文廟
清軍入關之後,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一方面對抵抗力量採取了殘酷的鎮壓,一方面也採取了“懷柔”政策,重新尊崇儒家文化,恢復科舉考試。而桐城派尊重儒家文化,尊奉程朱理學,適應了這一時代背景。而清代中期以後,整個封建社會日益走向衰落,清廷政治也日益腐敗,桐城文派以書院為基地,以古文相傳授,針對時政,擁有自身的獨特看法。桐城派文人注重氣節,注重習文,做人和健身,這些對於當時的中國都是非常難得的。
可以看出,桐城文派不僅迎合了統治階級的需求,也得到了士人階層的認可,因而興起是時代的必然。六尺巷
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佔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六尺巷是一種謙讓的文化,也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為人處世的方式,他不僅體現了張英的人格魅力,也是桐城文化的一種表現。
桐城文派宗師關係表
桐城派不僅是桐城人的桐城派,更是安徽人乃至於全國的桐城派,在桐城文派先後出現的1200多位作家中,真正是桐城籍的作家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更多的左右都來自於其他地區。例如晚晴最先被重用的漢族重臣——曾國藩,就在桐城派的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曾國藩
清代後期到民國時期,由於國力的不斷衰落,西方的不斷侵入,儒家文化和程朱理學已經無力在挽救中國社會。特別是在新文化運動中,為了推廣現代白話文,為了推崇新文化,領導者們將矛頭對準了古文和傳統文化,說了不少過激的話,做了不少過激的事,桐城文派逐漸走向衰落。
桐城文派雖然走向了衰落,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桐城文派在現代社會就毫無可取之處,就不足以值得研究和繼承,對於這些傳統文化,後人應該給與必要的重視與保護。特別是桐城派的發源地,更應該重視這一傳統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