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按摩(推拿)可分擠壓、擺動、摩擦、振動、運動關節等,五類二十八種。但常用的有以下十種手法。
(1) 按點法用掌或指在穴位上用勁下壓捺,力由輕至 重,或直至病人有不可耐受的感覺為止。
(2) 壓法用單或雙手大拇指或幾指併合對穴位施壓 (常用在肌肉多的方位)。
(3) 推法用指腹或掌根或滿掌在施穴處直線推動。
(4) 拔法此法目的是拔動肌腱或肌腹。
(5) 捻轉法用大拇指及食指作鉗形捻動。
(6) 搓法即在病人肌肉上緊貼,往返滾搓使區域性面板紅潤為度。
(7) 掐法用拇指或用手指作曲屈狀對穴位深掐壓,但力應適中柔緩。
(8) 分法對穴位左右或上下分開的推法。
(9) 揉法用指腹或手掌在病變周圍反覆迴旋揉動,速度每分鐘不少於60次。
(10) 搖轉法對關節作生理活動,幅度由小至大。
雖然常用十法,在實施中可相互結合,可穴位處,經絡線上按摩,或在病變區進行推拿。
在操作中應注意病人反應,施術者用力應均勻,並根據物件的體質分別對待,但在有惡性病變則不宜採用本法,當然對不配合者也不必強行。在胃腸病中急性炎症有穿孔出血者等也不宜施用。
推拿常根據穴位治療,故選用穴位是關鍵。
(1) 治胃病胃痛者可用下列諸組穴之一:
1) 肝俞、脾俞、膽俞、胃俞。 治胃脘痛。
2) 小野寺點(位於髂骨前上嵴與髂骶關節上端連線,再從髂骨最頂緣中心向該線垂直的交點)。治胃痙攣。
3) 伏兔。治急性胃痛。
4) 腹部腧穴處及足三里、內關、合谷、上脘、中脘、建裡、 下脘、脾俞、胃俞等。治胃脘痛。
5) 中脘、梁門、內關、足三里。 治胃脘痛。
(2) 治慢性胃炎
1) 中脘、脾俞、胃俞、肝俞、膽俞、足三里、太沖、公孫穴。
2) 胃俞(雙)、足三里(雙)、曲澤(雙)、內關(雙)、中脘、胃底(位右上腹近肋與中脘平)。治上腹痛。
3) 胃俞、三焦、氣海、小腸、上巨虛、下巨虛。 治下腹痛。
4) 中脘、足三里、胃俞。
(3) 治潰瘍病
1) 中脘、期門、章門、內關、足三里、公孫、太沖、肝俞、膽 俞、脾俞、胃俞。
2) 章門、中脘、天樞、氣海、脾俞、胃俞、腎俞、足三里,配 膻中、建裡、膏肓、膈俞、三陰交、公孫、太溪、內關。
(4) 治小兒腹痛、嘔吐可推五經(即手指遠節腹側面);
推大腸(從食指橈側至虎口);推膻中;分推腹陰陽;摩腹;拿肚 角(臍下兩旁);按揉足三里穴,揉湧泉穴。也可按脾俞、胃俞揉胺中穴等,有療效。
傳統按摩(推拿)可分擠壓、擺動、摩擦、振動、運動關節等,五類二十八種。但常用的有以下十種手法。
(1) 按點法用掌或指在穴位上用勁下壓捺,力由輕至 重,或直至病人有不可耐受的感覺為止。
(2) 壓法用單或雙手大拇指或幾指併合對穴位施壓 (常用在肌肉多的方位)。
(3) 推法用指腹或掌根或滿掌在施穴處直線推動。
(4) 拔法此法目的是拔動肌腱或肌腹。
(5) 捻轉法用大拇指及食指作鉗形捻動。
(6) 搓法即在病人肌肉上緊貼,往返滾搓使區域性面板紅潤為度。
(7) 掐法用拇指或用手指作曲屈狀對穴位深掐壓,但力應適中柔緩。
(8) 分法對穴位左右或上下分開的推法。
(9) 揉法用指腹或手掌在病變周圍反覆迴旋揉動,速度每分鐘不少於60次。
(10) 搖轉法對關節作生理活動,幅度由小至大。
雖然常用十法,在實施中可相互結合,可穴位處,經絡線上按摩,或在病變區進行推拿。
在操作中應注意病人反應,施術者用力應均勻,並根據物件的體質分別對待,但在有惡性病變則不宜採用本法,當然對不配合者也不必強行。在胃腸病中急性炎症有穿孔出血者等也不宜施用。
推拿常根據穴位治療,故選用穴位是關鍵。
(1) 治胃病胃痛者可用下列諸組穴之一:
1) 肝俞、脾俞、膽俞、胃俞。 治胃脘痛。
2) 小野寺點(位於髂骨前上嵴與髂骶關節上端連線,再從髂骨最頂緣中心向該線垂直的交點)。治胃痙攣。
3) 伏兔。治急性胃痛。
4) 腹部腧穴處及足三里、內關、合谷、上脘、中脘、建裡、 下脘、脾俞、胃俞等。治胃脘痛。
5) 中脘、梁門、內關、足三里。 治胃脘痛。
(2) 治慢性胃炎
1) 中脘、脾俞、胃俞、肝俞、膽俞、足三里、太沖、公孫穴。
2) 胃俞(雙)、足三里(雙)、曲澤(雙)、內關(雙)、中脘、胃底(位右上腹近肋與中脘平)。治上腹痛。
3) 胃俞、三焦、氣海、小腸、上巨虛、下巨虛。 治下腹痛。
4) 中脘、足三里、胃俞。
(3) 治潰瘍病
1) 中脘、期門、章門、內關、足三里、公孫、太沖、肝俞、膽 俞、脾俞、胃俞。
2) 章門、中脘、天樞、氣海、脾俞、胃俞、腎俞、足三里,配 膻中、建裡、膏肓、膈俞、三陰交、公孫、太溪、內關。
(4) 治小兒腹痛、嘔吐可推五經(即手指遠節腹側面);
推大腸(從食指橈側至虎口);推膻中;分推腹陰陽;摩腹;拿肚 角(臍下兩旁);按揉足三里穴,揉湧泉穴。也可按脾俞、胃俞揉胺中穴等,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