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糖果雙語數學
-
2 # LouisWuCool
還是學的會的,其實關鍵就是,英語句子愛多用名詞(動詞名詞化),中文愛多用動詞。中文喜歡多重否定,英語還是簡單直接就好。英文時態沒辦法,那個華人確實要學一陣子。另外就是單詞量,英文詞彙量需求更大,而且字母屬於強行記憶,不過詞根記住了,加前後詞綴一般也能猜出意思,只是詞根數量非常多。而中文偏旁部首和字根數量上少了很多,組合起來大體能猜出意思,單詞可以隨意組合成詞語,大部分也能根據單個字猜詞語意思。不過英語還有會讀就會寫的優勢,所以幾乎沒有文盲。而中文讀寫分離,是一大難點,沒受過教育的人不會些名字比比皆是,而英語二十六個字母,連猩猩估計都教的會。
-
3 # 令狐迦基
我們在用大腦不同的部位說不同的語言
在很早以前,神經科學、心理學、腦科學方面的學者就對不同的語言是用不同的腦部功能區,提出了假設。原因是某些特定的腦損傷後,拼音文字的損傷者與使用象形文字的損傷者在語言表達方面不同。
一直到2010年代,腦部活動掃描技術獲得迅猛發展後,才發現,確實是這樣。在2012年中國解放軍306醫院與香港大學合作在《自然》雜誌上,首次嚴格的給出了證據。也就是,華人用大腦的前部來說中文,而歐美人用大腦的後部說英文。對一個母語為英語的人來說,他學習法語,都是在大腦的同一功能區。但是,對華人來說,則是要重新啟用一個新的大腦功能區。反之,對歐美人來說,他們學中文,也需要重新啟用一片新的大腦功能區。
這件事的意義非常重大。
第一,小孩子如果從小學不同大腦功能區的雙語,就是有利於大腦功能的擴充套件,從而更“聰明”。
第二,不同的人,啟用新功能區的能力是不一樣的,這就非常好解釋了所謂的外語學習能力的區別。
第三,學外語的人,往往有這樣一種感受,當用外語說話,想問題的時候,跟用母語彷彿換了個人,其實,就是“換”了個人,因為是用一個新的功能區在思考。
第四,揭示了不同語言內在語法邏輯差異的物理本質。
第五,揭示了文明特性的差異原因之一。因為我們知道,語言是思維的工具。華人不但用筷子吃飯,還是用腦子前部來看待、思考這個世界的。這與西方人叉子吃食物,用腦子的後部來看待、思考這個世界,顯然是不一樣的。東西方文明的這種差異,甚至是隻能溝通,難以影響的。
所以,要學會英語思維,還是學英語,把腦後部的功能區啟用。用這個功能區來理解他們的思維。
-
4 # 雅賢翁
我的經驗是完全放棄母語,直接接受英文的意義。不在大腦裡翻譯成母語,這樣首先提高了語言反應速度,比如說, 有人問你“how are you?”, 你一定知道他問你好,不用去翻譯了,你一定有回答。其實你已經在用英文思考了。要有一個過程,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語言環境。你一定會能夠用英語思考。
回覆列表
魚和飛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思維方式,雖然彼此的世界都有對方的影子,可以相互借鑑,但如果非要生硬地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揣摩對方的思路,那必是此路不通,自討沒趣!魚的翅膀用來遊弋在藍天般的海洋世界,鳥的翅膀用來翱翔在蔚藍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