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遵化盧爾嶺,長310 公里的薊運河,是流經我家鄉的河。“上薊運河系古代潮河主河道,天然形成。至薊縣爾王莊以下魏武帝掘渠”。早在五代年間,薊運河沿岸就出現了“萬灶沿河而居,千帆順水逐波”的盛況。流經薊縣、寶坻、豐潤、玉田、寧河、橫穿我家鄉漢沽城區,南匯渤海灣。古人云:“入望總瀰漫,煙波互激湍。蘆葦中人產,魚蝦上客餐。眾流渲瀉地,休做望洋觀”。 薊運河直通渤海,連南北、衢東西,曾經是水陸運輸的要衝,黃金水道。“早在大明時期,僅為保證數十萬枕戈控弦勇士糧餉所需,每年運糧船就有360多艘。每艘隨押運役十名。從江南直運薊州(現薊縣五里橋糧倉),運到京城重地新倉(現寶坻市)。河道航道面於海外,船伕舵手,劃漿揚帆,貿易往來互通有無,航行數百里、千里遠”。清代修築東陵所用的名貴木材及雕刻用大理石、泰山石等,都是透過薊運河運進。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天津化工廠生產用原材料的運進和產品的運出,也依賴薊運河,大清碼頭就是佐證;漢沽產的長蘆鹽,早年也是透過薊運河運往全國、世界各地。 薊運河入海處水深、地形複雜,彎多岔多,河、海兩水潮汐相交受阻形成急流漩渦,有小“百慕大”稱謂,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家鄉的先祖們藉助其的天然優勢,早在明朝時就為防禦日倭海盜入侵,在其兩岸築有炮臺。清咸豐九年的1858年,大沽口海戰第一次失敗後,又在此地重新修築兩壘高五丈的大炮臺和兩壘小炮臺,中間水域沉降鐵籠一部,用粗鋼絲纜、鐵棍纏繞成各型圈套和各種形態的尖、鉤、鏈等狀,阻止英法聯軍船隻順河北上。1859年6月,在第二次抗擊英法聯軍的防禦戰中,薊運河炮臺,以攻敵不備,出敵不意之動,取得了振我雄威的偉大勝利,一洗國恥。 薊運河宛如一條綴滿珍珠的飄動銀河帶,沿途沼澤港岔星羅棋佈,眾水相聚通補,水脈相連,有四澱二十一沽,引來鷗、禽鳥逐其翔鳴;盛產四十多種美味的魚蝦蟹,冬天在冰面穿凌網,更有頗豐的收入,捕獲的銀魚、紫蟹,是薊運河產的珍品,明清兩代的貢品;兩岸萬頃鬱鬱蔥蔥的蘆葦,緊緊護衛著九曲十八彎的河兩岸,抗擊著狂風暴雨掀起的浪濤擊打,抵禦著因潮汐形成的漩渦、水流對兩岸的猛烈衝撞;交錯生長的萬絲千縷的根鬚,為水中生物、魚蝦蟹等構築了堅實的安樂窩,為多種珍禽野鳥小動物等提供了安全的棲息地,避風的港灣;東岸百里鹽田盛產馳名華夏的長蘆鹽;西岸數萬畝的小站稻及種植梁黍菜果的園田享受著薊運河甘露的滋潤;修建於1888年京山(初為唐胥)鐵路,橫跨薊運河,為國內最早;四十多種美味的魚蝦蟹,是上蒼對其兒女的恩賜。冬天在冰面穿凌網,更有頗豐的收入,捕獲的銀魚、紫蟹,是水產之珍品,薊運河的鎮河之寶,也是明清朝代的貢品。 秋風起,南來北往的駁槽沿一望無垠百里黃金葦岸停靠,與捕魚船、運輸繁忙的駁運船動靜結合渾然,罾揚帆立,鷗盤旋,雁飛翔,野禽歡鳴,詩情畫意,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薊水運沿岸水運碼頭密集,商業物資交流活躍。自乾隆年起,沿薊運河岸鎮、埠五天一個集市,商賈雲集,市井繁榮,輻射外埠,至今依舊。
源自遵化盧爾嶺,長310 公里的薊運河,是流經我家鄉的河。“上薊運河系古代潮河主河道,天然形成。至薊縣爾王莊以下魏武帝掘渠”。早在五代年間,薊運河沿岸就出現了“萬灶沿河而居,千帆順水逐波”的盛況。流經薊縣、寶坻、豐潤、玉田、寧河、橫穿我家鄉漢沽城區,南匯渤海灣。古人云:“入望總瀰漫,煙波互激湍。蘆葦中人產,魚蝦上客餐。眾流渲瀉地,休做望洋觀”。 薊運河直通渤海,連南北、衢東西,曾經是水陸運輸的要衝,黃金水道。“早在大明時期,僅為保證數十萬枕戈控弦勇士糧餉所需,每年運糧船就有360多艘。每艘隨押運役十名。從江南直運薊州(現薊縣五里橋糧倉),運到京城重地新倉(現寶坻市)。河道航道面於海外,船伕舵手,劃漿揚帆,貿易往來互通有無,航行數百里、千里遠”。清代修築東陵所用的名貴木材及雕刻用大理石、泰山石等,都是透過薊運河運進。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天津化工廠生產用原材料的運進和產品的運出,也依賴薊運河,大清碼頭就是佐證;漢沽產的長蘆鹽,早年也是透過薊運河運往全國、世界各地。 薊運河入海處水深、地形複雜,彎多岔多,河、海兩水潮汐相交受阻形成急流漩渦,有小“百慕大”稱謂,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家鄉的先祖們藉助其的天然優勢,早在明朝時就為防禦日倭海盜入侵,在其兩岸築有炮臺。清咸豐九年的1858年,大沽口海戰第一次失敗後,又在此地重新修築兩壘高五丈的大炮臺和兩壘小炮臺,中間水域沉降鐵籠一部,用粗鋼絲纜、鐵棍纏繞成各型圈套和各種形態的尖、鉤、鏈等狀,阻止英法聯軍船隻順河北上。1859年6月,在第二次抗擊英法聯軍的防禦戰中,薊運河炮臺,以攻敵不備,出敵不意之動,取得了振我雄威的偉大勝利,一洗國恥。 薊運河宛如一條綴滿珍珠的飄動銀河帶,沿途沼澤港岔星羅棋佈,眾水相聚通補,水脈相連,有四澱二十一沽,引來鷗、禽鳥逐其翔鳴;盛產四十多種美味的魚蝦蟹,冬天在冰面穿凌網,更有頗豐的收入,捕獲的銀魚、紫蟹,是薊運河產的珍品,明清兩代的貢品;兩岸萬頃鬱鬱蔥蔥的蘆葦,緊緊護衛著九曲十八彎的河兩岸,抗擊著狂風暴雨掀起的浪濤擊打,抵禦著因潮汐形成的漩渦、水流對兩岸的猛烈衝撞;交錯生長的萬絲千縷的根鬚,為水中生物、魚蝦蟹等構築了堅實的安樂窩,為多種珍禽野鳥小動物等提供了安全的棲息地,避風的港灣;東岸百里鹽田盛產馳名華夏的長蘆鹽;西岸數萬畝的小站稻及種植梁黍菜果的園田享受著薊運河甘露的滋潤;修建於1888年京山(初為唐胥)鐵路,橫跨薊運河,為國內最早;四十多種美味的魚蝦蟹,是上蒼對其兒女的恩賜。冬天在冰面穿凌網,更有頗豐的收入,捕獲的銀魚、紫蟹,是水產之珍品,薊運河的鎮河之寶,也是明清朝代的貢品。 秋風起,南來北往的駁槽沿一望無垠百里黃金葦岸停靠,與捕魚船、運輸繁忙的駁運船動靜結合渾然,罾揚帆立,鷗盤旋,雁飛翔,野禽歡鳴,詩情畫意,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薊水運沿岸水運碼頭密集,商業物資交流活躍。自乾隆年起,沿薊運河岸鎮、埠五天一個集市,商賈雲集,市井繁榮,輻射外埠,至今依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