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27570817624

    55387定律,這條人際溝通定律是由美國的心理學家和傳播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提出的。即55%+38%+7%,其中決定一個人的印象的55%體現在外表、穿著、儀容、溝通的態度,包括動作、表情等;38%是講話時的語氣、語調、肢體語言等;7%是說話的內容。

    由此可見,兩個人初次見面的第一印象至關重要,當你還來不及表達自己美好的內在時,你的形象已經在替你說話了。

    在這快節奏的快餐時代,對方從你的儀表、談吐判斷你的能力、人品是否可信,是否願意繼續和你聊下去,你不好的形象在第一時間已經被PASS掉了。

    作為視窗民警,首先工作時要穿制服,就顯的比較有職業素養,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安全、踏實、可信的感覺,會讓群眾見到警察猶如見到親人。那一抹藏青、閃爍的警燈將會帶給人民群眾更多的安全感。

    其次是聽覺,體現在肢體語言,說話的語氣、語調上。我們在沒有見到一個人之前,單聽這個人的聲音就會對他產生好或者不好的印象。例如:你打電話到銀行或者一些服務機構,接線員的聲音是上揚的。喂~您好!有什麼可以幫到您的嗎?你一聽就很熱情,願意為你解決問題,你的心情也不錯。而有些沒有服務意識的人說話聲音是往下沉的,你打電話找他,他說,喂~有事嗎?聲音往下沉,給人感覺就是不想搭理你。

    基層民警要保持熱情,微笑服務,給前來辦事的群眾以賓至如歸的感覺,讓群眾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即使受了天大的委屈,見到如此把自己當回事的民警,心裡的氣也會消除大半。

    溝通的內容,在溝通中內容的重要性只佔到7%。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和孩子溝通時,當我們帶著不良情緒表達時,孩子壓根兒聽不進去我們說話的內容,而更多地會進行情緒的對抗。

    我們每天都會和人進行溝通,但其實很多是“無效的溝通”。溝通的效果更多地取決於我們說話時的狀態,包括我們的身體語言、語音、語調、語速以及我們說話時所表達出來的情緒,當我們開口說話時,孩子最先感受到的是我們的情緒。

    我們潛意識層面的溝通所發出和接收到的要比意識層面大得多、也多得多,這需要我們在溝通前,多去覺察和反思。想要獲得好的溝通效果,需要不斷地嘗試和改變表達的方法,才有可能改變對方聽的效果。這看起來很難很累,但是這代表著溝通的效果是可以由我們來控制的。這裡所說的控制,並非直接控制結果,而是說可以透過我們改變溝通的方式來間接獲得你想要的結果。

    當一種溝通出現問題時,我們可以停下來,提醒自己反思,找到適合當下最佳的溝通方式,換一種對方能夠接受的表達方式,用合適語音、語調、以及平和的情緒與對方進行溝通,畢竟我們溝通就是為了讓對方聽得懂、聽得進、達成共識,並順利地解決當下的問題,而非讓對方體驗不舒服的情緒對抗。

    55387定律提醒我們:溝通內容只佔了效果的7%,而身體語言及說話的方式卻佔據了效果的93%。很多時候我們會說對方不講理,其實我們更應該多反思自己,我們說的話,是群眾想聽的嗎,我們的表達方式和溝通方式是群眾願意接受的嗎?我相信,當我們開始覺察和反思時,就有了更多溝通的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補辦存摺必須本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