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表面開朗只是他的一個面具而已,內心之所以會抑鬱,是因為他無法面對和接納自己生命中也會有所謂不好的一面,從小就活在父母的期待和別人的評判裡。
所以,心理諮詢界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那就是調皮搗蛋的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被父母和周圍人認為的懂事的好孩子,因為在好孩子的內心會有一種最深的絕望,那就是無論多麼難受,都不允許自己反抗。
生命的完美來自於內在的完整,如同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有Sunny,也有風雨;有光明,也有黑暗。而抑鬱症患者的認知裡只有一條白魚或者一條黑魚。
他想讓自己成為那條光鮮亮麗的白魚,可他看到的世界卻是那條灰不溜秋的黑魚,這讓他的內在世界很分裂。越是想證明自己,越是容易出錯,因為你抗拒的正是你不敢面對的那一部分,對抗的力量有多大,反噬的力量就會有多大。
所以,抑鬱症患者如果想走出來,就必須放下對所謂的好,所謂的成功的執著,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有很多事情做不到,承認自己是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被人吹上天的神。
那麼,他為什麼又必須帶著開朗的面具呢?一定是小的時候父母對他有很多的期待,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過度地壓抑了內在本能的需要。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讓父母開心。所以,即使是再難過,也要表現得無所謂。
比如說,孩子本來想和小朋友一起去踢球,可媽媽說:“好孩子是不應該貪玩兒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事兒。”
為了讓媽媽高興,他就會壓抑住想去踢球的內在需要,按照媽媽說的去學習,並且還不能有牢騷和怨言,久而久之,他自己都認為踢球是貪玩兒的行為,唯有學習才是正事兒。於是,就一次次用自己學習很好來安慰自己那顆想出去踢足球的心。
可是,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內心有一份兒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可能會用一生的時間來追回,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的心會一次次被撕裂,對背叛父母的愧疚,對外在評判的恐懼,根本無法讓他有勇氣去滿足內心的那份兒需要。
有時做排列或做諮詢的過程中,我會突然對一個滿臉是笑的來訪者說:“不想笑的時候你可以不笑。”她立馬就會淚流滿面,幾乎沒有例外,因為我看到了那個笑只不過是一個面具。
所以,面對抑鬱的人千萬不要去用無關痛癢的話鼓勵他,而是要試著走進他們的心裡,去把他從那個小黑屋裡帶出來,讓他自動去感受太陽底下的溫暖。
其實,表面開朗只是他的一個面具而已,內心之所以會抑鬱,是因為他無法面對和接納自己生命中也會有所謂不好的一面,從小就活在父母的期待和別人的評判裡。
所以,心理諮詢界有一個不成文的共識,那就是調皮搗蛋的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被父母和周圍人認為的懂事的好孩子,因為在好孩子的內心會有一種最深的絕望,那就是無論多麼難受,都不允許自己反抗。
生命的完美來自於內在的完整,如同太極圖中的陰陽魚,有Sunny,也有風雨;有光明,也有黑暗。而抑鬱症患者的認知裡只有一條白魚或者一條黑魚。
他想讓自己成為那條光鮮亮麗的白魚,可他看到的世界卻是那條灰不溜秋的黑魚,這讓他的內在世界很分裂。越是想證明自己,越是容易出錯,因為你抗拒的正是你不敢面對的那一部分,對抗的力量有多大,反噬的力量就會有多大。
所以,抑鬱症患者如果想走出來,就必須放下對所謂的好,所謂的成功的執著,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有很多事情做不到,承認自己是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被人吹上天的神。
那麼,他為什麼又必須帶著開朗的面具呢?一定是小的時候父母對他有很多的期待,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而過度地壓抑了內在本能的需要。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讓父母開心。所以,即使是再難過,也要表現得無所謂。
比如說,孩子本來想和小朋友一起去踢球,可媽媽說:“好孩子是不應該貪玩兒的,學習才是最重要的事兒。”
為了讓媽媽高興,他就會壓抑住想去踢球的內在需要,按照媽媽說的去學習,並且還不能有牢騷和怨言,久而久之,他自己都認為踢球是貪玩兒的行為,唯有學習才是正事兒。於是,就一次次用自己學習很好來安慰自己那顆想出去踢足球的心。
可是,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內心有一份兒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可能會用一生的時間來追回,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的心會一次次被撕裂,對背叛父母的愧疚,對外在評判的恐懼,根本無法讓他有勇氣去滿足內心的那份兒需要。
有時做排列或做諮詢的過程中,我會突然對一個滿臉是笑的來訪者說:“不想笑的時候你可以不笑。”她立馬就會淚流滿面,幾乎沒有例外,因為我看到了那個笑只不過是一個面具。
所以,面對抑鬱的人千萬不要去用無關痛癢的話鼓勵他,而是要試著走進他們的心裡,去把他從那個小黑屋裡帶出來,讓他自動去感受太陽底下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