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他李咯結局

    水是誰都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有人總是抱著水杯喝個不停,還有人喝口水能管大半天……除了自身習慣,這當中有什麼學問呢?  在傳統的中醫問診中,瞭解一個人的飲水多少、喜冷喜熱等,是判斷其身體狀況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對水的不同需求,也是自身體質的外在表現。  口渴多飲。有的人總是口渴、咽乾,覺得水沒喝夠,大冷天也想喝涼水甚至冰水。中醫認為這類人一般屬於陰虛體質,多由熱證、燥證引起,或汗、吐、下利太過傷及津液所致。睡眠不足、出汗太多、常吃燒烤白酒等燥熱食物,都會耗損體內津液導致陰虛。因此,這類人一方面要及時補充水分,運動別太猛、衣服別太厚,以避免汗液過多流失。另一方面,飲食上要以清淡為主,不要過多食用辛辣食物,按時作息,“鎖”住體內津液。  口渴不多飲。還有一些人,雖然時常口渴,但很少主動找水喝,即使喝水也喜歡喝熱水。這樣的人多屬痰溼體質,由於“痰飲內阻,水溼不化”,雖然口渴,但並不想喝水。他們常感覺身體倦怠,腰腿部沉重,容易疲勞,汗液黏膩,小便也較混濁。生活中,這類人要注意調理脾胃,適當補充一些健脾祛溼的食物,如山藥、白蘿蔔、薏米、扁豆等。不要一次喝大量水,而應該分次慢慢喝,或用薏米湯、茶水等代替白開水。  口不渴不欲飲。有些人天生對喝水“沒興趣”,既不容易口渴,也不想喝水。該種情況多見於陽虛體質或氣虛體質。這種人體內常會氣行不暢,導致津液輸布乏力,因此很少感受到口渴。這類人生活中要注意加強身體鍛鍊,飲食上多吃甘溫的食物,如羊肉、山藥、香菇等,少碰生冷食物。此外,陽虛的人可適當煎一些人參湯代水喝,氣虛的人可用白朮或黨參煮湯代替白開水。

  • 2 # maimi32709

    人體內有一個水平衡調控系統,確保了液體攝入量與丟失量之間處於動態平衡狀態。當身體出現體液不足時,口渴中樞受刺激,產生口渴感,引發飲水行為。如果不能及時透過飲水來補充缺失的水分時,機體會透過增加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分泌,使得腎臟內體液瀦留,透過減少排尿量來保持體內液體平衡。而如果水分攝入較多,則透過增加排尿量來排出水分。在炎熱的夏季,如果胃腸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會加快蠕動,縮短食物在小腸裡的停留時間,影響人體對食物營養的吸收。同時,由於夏季氣溫高,體內熱量不易散發,胃腸內的溫度也較高,如果驟然受冷刺激可導致胃腸痙攣,引起腹痛。其實,要真正為身體解熱、散熱,最好是喝一杯熱茶。熱飲可以刺激體內微血管的舒張,讓體內的熱能有效地散發出來,從而降低體溫,同時也有暖胃解渴的功用。擴充套件資料飲水的正確方法:喝水時間應分配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刻,原則是少量多次,每次200毫升左右。一夜的睡眠會丟失不少水分,儘管在起床後沒有口渴感,但體內仍然會因為缺水出現血液粘稠。早晨起床後喝一杯涼開水(150毫升)可以降低血液粘度,增加迴圈血容量。我們一直想當然地認為,口渴時我們體內才需要水、才需要喝水。其實,口渴時機體已經處於缺水狀態,並開始利用調節系統進行水平衡的調節,此時飲水雖然可以補充丟失量,並不是最佳的飲水時機,而且一次性飲大量水,會加重胃腸負擔,稀釋胃液而影響消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讓頭髮變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