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147460208505

    如果說聞一多先生是新格律詩派的理論奠基者,那麼徐志摩先生就是新格律詩的推崇者和努力實踐者。在徐志摩先生的許多詩歌中都流露出他對美的要求。特別是《再別康橋》,這是他的經典之作,也是他的詩歌對“三美”要求的綜合藝術性所在。此詩語言清新,有著突出的通俗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鍊功夫,不露雕琢痕跡,極富音樂美。其中第一段和最後一段句式是反覆的,“輕輕”、“悄悄”等詞也是重疊的,加強了節奏感。每句詩隨著感情的變化而換韻,這點與聞一多先生的《死水》用韻可謂一脈相承;再者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一三句詩短一點,二四句詩長一點,都呈現出建築對稱美來;而“金柳”“柔波”“星輝”“軟泥”“青荇”這些詞藻既形象又具有柔美感,無不給人以繪畫美的享受;至於詩中的比喻,也都新鮮準確,形象生動,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總之,《再別康橋》這首詩音節抑揚頓挫,聲調回環反覆,格式呈現對稱,詞藻形象柔美,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此外,新格律詩創作也被其他一些詩人秉持、奉行,出現了數量雖少但影響不小的新格律體詩選本。尤其是新世紀以來,誕生了以“東方詩風論壇”、“中國格律體新詩網”等為代表的格律體新詩創研交流平臺,明確反對與現實、與大眾、與傳統隔絕,強調要貼近現實、語言曉暢、注重音樂美、兼顧形式美,湧現出了齊雲、劉年、宋煜姝、餘小曲等一批熱愛詩歌藝術、才華橫溢、朝氣蓬勃、信心十足的格律體新詩創作實踐者。

    對新格律體詩的研究也一直沒有斷絕。從林庚先生的“典型詩行”、“半逗律”,到解放後何其芳先生提倡有規律地押韻及注重“頓”在新格律詩中的中心地位、卞之琳先生對吟調和誦調節奏的區分,再到八十年代後萬龍生先生提出新格律詩“無限可操作性”、孫逐明先生推出《漢語新詩格律概論》、呂進先生推出《新詩:詩體重建》、詩酒自娛先生推出《格律體新詩論綱》、曉曲先生推出《簡論中國格律體新詩的先鋒性》等等,新格律詩理論正不斷豐富、深入、發展。

    新格律詩理論與創作的發展,反映了對西方文化的批判吸收及對民族文化傳統的頑強迴歸,相信伴隨著民族信心的重新拾回以及新詩的螺旋發展軌跡,未來格律體新詩創作會繁榮起來,理論會進一步得到發展、推廣並逐漸固定下來。 一個以傳統詩詞、現代新詩、格律體新詩三足鼎立的局面終將形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蛇魚咬會不會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