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處聞燈不看來

    蘇軾《梅花》:春來幽谷水潺潺,灼爍梅花草棘間。一夜東風吹石裂,半隨飛雪度關山。釋義:春天幽靜的山谷裡溪水潺潺,冬天未謝的梅花在花草岩石間閃爍點點繁華;忽然一夜的東風襲來,風起石落,半數(摧落的)梅花隨著滿天的飛雪渡過關山。 這首詩運用襯托手法,以“草棘”的枯敗襯托梅花的奪目,以狂風暴雪之惡襯托梅花的堅強。突出野梅超群脫俗,卓然不凡,堅強不屈。該詩第一句以動襯靜寫梅花的生長環境,側重表現野梅遠離人世的喧囂,冰心玉骨不染塵的綽約風姿。第二句寫野梅蓬勃的生命力與傲然不群的品格。“灼”是燃燒的意思,“爍”是光亮的樣子。朵朵梅花像是綴在枝頭的團團星火,開放的何等熱烈、何等奪目、何等嬌豔。而冬末春初的“草”自然是黃白而枯敗的,“棘”也自然是綠葉盡脫,以衰草瘦棘的背景相襯,梅花更顯得容麗品高、卓然不凡。她是那樣的迷人,卻又難以觸控,可遠觀不可近褻。這超群脫俗的“灼爍梅花”顯現了幽谷的靈魂,構成了空山的絕唱。第三句中“一夜”足見時間之長,而襲擊竟在“夜”裡進行,使你難以提防、抵擋,足見用心之險惡。“吹石裂”可見打擊之猛烈,不難想象“一夜”梅與風的搏鬥是怎樣的慘烈:狂風將梅花惡狠狠地壓在地上,梅卻將鐵般的腰肢不屈的伸挺起來;再壓下去,再挺起來,但終因雙方爭鬥力量懸殊,悲劇的結果是必然的。第四句中,“度關山”有一種收復失地的豪情。摧落的梅花漫空飛舞,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那瓣瓣梅花是不屈的魂靈在空中控訴、吶喊。這裡的“半”字很值得玩味,深隱的潛臺詞好像說“一夜”的刀光劍影,狂風也未必全勝,梅花也未必全敗,你看,不是還有朵朵梅花“灼爍”在枝頭嗎?一旦日出,她又會讓幽谷更加靚麗起來。 俗話說“句句景語皆情語”,下面聯絡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宋元豐二年,蘇軾寫諷詩入獄,執政者欲置之於死地,後因其北竭力營救才倖免於死;元豐三年正月,蘇軾被貶到偏遠的黃州小鎮去當團練副使,這首詩就是寫在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途中。所以說,這首詩蘇軾是在寫梅花,也是在寫他自己的不幸遭遇。蘇軾才高八斗,鶴立雞群,然而草木俊秀、風必摧之。雖然悲劇的出現在所難免,但小人骯髒的嫉妒與邪惡的陷害,也並沒有使詩人屈服,他的傲骨沒有被折斷,他冷漠的承受著風霜刀劍,迎接著春天的來臨。 【所以】這首詩既有對暴虐的狂風飛雪的揭露與控訴,也有對不幸而堅強的梅花的同情與尊敬,同時藉此抒發了遭受迫害後的痛苦以及堅守自我、不肯低頭的情感。(託物抒情,將個人遭際及複雜情懷都寄寓在梅花這個形象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去間斷點:導數存在,但函式在該點無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