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730605612220

    漢字始終都沒有與讀音分離呀……每一個漢字都有固定的讀音。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必然能對應語言的語音和語義,這是文字根本作用。否則這段話你都讀不出來,而是直接把意思傳到你腦子裡……

    嘛……不過我姑且猜一下題主真正想問的是“形聲字的讀音為什麼不像聲旁了”。

    首先要確認一點:語音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明朝陳第明確指出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語音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系統。正是由於語音會發生變化,方言才會產生。

    比如“海”字,其聲旁是“每”,透過查閱資料我們可以得知,這兩個字的韻部在上古都是“之部”(*ə),其聲母也是接近的。個人擬作:海*m̥ə̠ʔ,每*məʔ。

    但諧聲只能說明相似,不能說明不同。海與每,一個聲母是清的,一個聲母是濁的。*m̥在中古變成曉母*h,即今天的h,*m在中古變成明母*m,即今天的m。而韻母,之部三等*ə在中古是之韻*ɨ,到了今天是i;之部非三等*ə̠在中古是咍韻*ʌi,今天是ai。

    可見,在中古漢語的“海”和“每”就已經不像了。那為什麼人們還這樣寫字呢?因為文字是具有慣性的,相對語音是很保守的。現代的歐洲文字,但凡歷史比較悠久,其拼寫和發音都有較大差距。比如法語的oi,忠實地記錄了13世紀左右的發音*oi,但現在的發音卻是ua(該例子源自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我不懂法語)現在英語單詞不能完全看拼寫直接讀出發音,也是由於相比現代英語,拼寫更相近於古代的緣故。

    那麼這種保守性是劣勢嗎?如同語言沒有“更先進”的語言和“更落後”的語言,我認為只要是能忠實記錄語言的文字,就沒有必要改革。保守的文字雖然不利拼讀,卻反應了古代的語音,更便於歷史語言學的研究。可謂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字大寫數字最早是由哪位皇帝發明,後經朱元璋改進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