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uixuezhaofeng

    南斯拉夫緣何解體?一個很大的問題其實不難找出答案。

    地理環境、時代背景和人的命運(確切講是族群),三個維度足以解讀。

    地理看,南斯拉夫是巴爾幹半島多樣性的集中體現

    巴爾幹多山、臨海,海岸曲折,平原狹小,水力相對匱乏,大自然對它相對吝嗇。

    由此可知,當地原住民希臘人、阿爾巴尼亞人等無力“擴張”,“外來者”拉丁人、斯拉夫人想安於羅馬尼亞和前南土地。文明傳播不暢,結果可想而知,基督教分支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隨著征服者、統治者前來,改宗也成為歷史事實(阿族和波黑地區的斯拉夫人改信伊斯蘭教)。

    南斯拉夫地理最具多樣性,它不像希臘、羅、保和阿相對單一。克羅埃西亞海岸線最長,斯洛維尼亞臨近奧匈,近代以來商業性強,視野相對開闊;塞、黑、馬則受東正教沙俄等的影響大,相對封閉。

    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對一國統一具有複雜影響,這在南斯拉夫表現尤為突出。

    時代背景,戰爭與大國對峙有助於前南各族形成共識,共渡難關;相反,所謂的“後冷戰”讓民族主義滋肆,最終造成分裂

    戰與和的時代無法選擇。奧斯曼帝國統治巴爾幹約4個世紀,近現代沙俄、奧匈兩大勢力為自身利益扮作巴爾幹的“解放者”出現,英法也以排除異族異教勢力為己任。

    19世紀末、20世紀早期,幾次巴爾幹戰爭將奧斯曼勢力瓦解,塞、克、斯三家為主,結成王國的南斯拉夫,前提是有共同的敵人――奧斯曼土耳其人。

    同理,二戰中的巴爾幹地區,德意法西斯勢力輪番上陣,威脅該地區國家、民族,南共團結各民族,以剷除侵略者為最高目標再次統一南斯拉夫(二戰中德國培植克羅埃西亞傀儡政府,使南斯拉夫事實上分裂)。

    1945-1980年,南斯拉夫在鐵托領導和絕對權威下看似銅牆鐵壁,實則暗藏危機。國際大環境是美蘇兩大陣營對立,南斯拉夫以不結盟政策贏得生存與發聲空間。對美蘇的雙重防範讓它各家團結一致。

    1980年鐵托去世,南共沒了“主心骨”,黨和國家領導人“輪流坐莊”,這樣的局面,使得威權下掩蓋的矛盾愈發顯現:聯盟內兩大勢力塞、克不合;貧窮與富裕地區的矛盾尖銳;被壓制的民族主義不斷膨脹;而最關鍵的是,南共逐漸民族化、地區化以至分裂。

    黨分裂,軍隊緊隨,結果可想而知。

    最後是民族主義壓倒國家統一

    按照人口數量排序,塞族人最多,克族第二,穆族、馬其頓、斯族、阿族、黑山等如今都有自己的國家(波黑有些特殊,穆族、塞族和克族三族鼎立,穆克聯手對付塞族)。

    當然還有宗教不同,天主教在克、斯,東正教在塞、黑、北馬,伊斯蘭教在科索沃。

    曾經為反對外族、大國勢力團結一致的南斯拉夫,就這樣從內部瓦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運動會補充分解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