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鴆止渴,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yǐn zhèn zhǐ kě,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出自《後漢書·霍諝傳》。成語故事“飲鴆止渴”典出《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四十八·霍諝傳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孫,徑路平易,位極州郡,日望徵辟,亦無瑕穢纖介之累,無故刊定詔書,欲以何名?就有所疑,當求其便安,豈有觸冒死禍,以解細微?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為哉!” 東漢時,有人於大將軍梁商之前,誣告霍諝之舅父宋光,私自刪改朝廷詔書,光為此而入獄。時年僅十五歲之霍諝上書予商,為光辯白。書曰:“光位極州長,素來奉公守法,無纖介之罪,縱於詔書有所存疑,亦不敢冒死而擅改。猶如人在飢時,以毒草來充飢;而於渴時,飲鴆酒以解渴,甫一沾唇,未入腹中,已告命喪,焉可為哉?”商閱書後,甚覺有理,呈於皇上。未幾,光免罪獲釋。[2][1]霍諝是東漢人,他自幼發奮讀書,從小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才華,年紀輕輕便精通四書五經,並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他在當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長大以後,曾為河南尹,後做過廷尉。霍諝有個在郡裡當官的舅舅,叫宋光。由於他為人正直、秉公執法,所以成了一些權貴的眼中釘。後來,權貴們聯合起來誣告宋光篡改詔書,皇帝信以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陽,關進了監獄。這時,霍諝才十五歲。霍諝不相信舅舅會篡改詔書。宋光入獄以後,霍諝十分著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最後,他決定給當時掌管朝廷大權的大將軍梁商寫一封信,為舅舅申冤。他在信中說: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穩順利,現已位居地方首長的高位。他為人正直、秉公守法,從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這樣的一個人,即使對於皇上的詔書有所疑慮,也會採用一種穩當的方式來解決,怎麼可能冒著死罪私下更改詔書?這樣的行為好比是一個人為了充飢而去吃附子,為了解渴而去飲鴆 (“鴆”的羽毛泡過的毒酒)。這樣的話,食物還沒進到腸胃裡,剛到咽喉人就已經斷氣了,怎麼可能會有人這樣做呢?梁商讀了這封信,覺得霍諝說得很有道理,又聽說他只有十五歲,對他的膽識頗為讚賞。後來,梁商不僅重審此案,還親自到皇帝那裡替宋光辯白。案件終於真相大白,宋光也被無罪釋放。從此以後,霍諝的名聲傳遍了整個洛陽城。
飲鴆止渴,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yǐn zhèn zhǐ kě,比喻用錯誤的辦法來解決眼前的困難而不顧嚴重後果。出自《後漢書·霍諝傳》。成語故事“飲鴆止渴”典出《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卷四十八·霍諝傳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孫,徑路平易,位極州郡,日望徵辟,亦無瑕穢纖介之累,無故刊定詔書,欲以何名?就有所疑,當求其便安,豈有觸冒死禍,以解細微?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為哉!” 東漢時,有人於大將軍梁商之前,誣告霍諝之舅父宋光,私自刪改朝廷詔書,光為此而入獄。時年僅十五歲之霍諝上書予商,為光辯白。書曰:“光位極州長,素來奉公守法,無纖介之罪,縱於詔書有所存疑,亦不敢冒死而擅改。猶如人在飢時,以毒草來充飢;而於渴時,飲鴆酒以解渴,甫一沾唇,未入腹中,已告命喪,焉可為哉?”商閱書後,甚覺有理,呈於皇上。未幾,光免罪獲釋。[2][1]霍諝是東漢人,他自幼發奮讀書,從小就顯露出與眾不同的才華,年紀輕輕便精通四書五經,並通過了明經科的考試。他在當地是有名的“小才子”,長大以後,曾為河南尹,後做過廷尉。霍諝有個在郡裡當官的舅舅,叫宋光。由於他為人正直、秉公執法,所以成了一些權貴的眼中釘。後來,權貴們聯合起來誣告宋光篡改詔書,皇帝信以為真,就把宋光逮捕,押到京都洛陽,關進了監獄。這時,霍諝才十五歲。霍諝不相信舅舅會篡改詔書。宋光入獄以後,霍諝十分著急,日夜思考解救舅舅的方法。最後,他決定給當時掌管朝廷大權的大將軍梁商寫一封信,為舅舅申冤。他在信中說: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穩順利,現已位居地方首長的高位。他為人正直、秉公守法,從而得到了朝廷的重用。這樣的一個人,即使對於皇上的詔書有所疑慮,也會採用一種穩當的方式來解決,怎麼可能冒著死罪私下更改詔書?這樣的行為好比是一個人為了充飢而去吃附子,為了解渴而去飲鴆 (“鴆”的羽毛泡過的毒酒)。這樣的話,食物還沒進到腸胃裡,剛到咽喉人就已經斷氣了,怎麼可能會有人這樣做呢?梁商讀了這封信,覺得霍諝說得很有道理,又聽說他只有十五歲,對他的膽識頗為讚賞。後來,梁商不僅重審此案,還親自到皇帝那裡替宋光辯白。案件終於真相大白,宋光也被無罪釋放。從此以後,霍諝的名聲傳遍了整個洛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