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與黃色是互補色。如果三原色光中某一種色光與某一種三原色光以外的色光等量相加後形成白光,則稱這兩種色光為互補色光。互補色光之間,能夠形成相互阻擋的效果。德國生理學家黑林(Ewald Herring)於19世紀50年代提出顏色的互補處理(opponent process)理論,認為人眼中有三對互補色處理機制,三對互補色是:藍黃,紅綠,黑白。三對互補機制輸出的訊號大小比例不同,人眼色覺就不同。三對互補色光:黃光與藍光、紅光與青光、綠光與品紅光。藍光與黃光等量重疊後形成白光,因此,藍色與黃色是一對互補色。擴充套件資料相關理論:德國生理學家黑林(Ewald Herring)於19世紀50年代提出顏色的互補處理(opponent process)理論。他不同意流行的楊-赫爾姆霍茲的三色素理論,認為人眼中有三對互補色處理機制,三對互補色是:藍黃,紅綠,黑白。每一對中兩種不能同時出現,兩種互補,只能有一種佔上風。三對互補機制輸出的訊號大小比例不同,人眼色覺就不同。黑林提出這種理論是因為受到顏色負後象現象的支援。顏色負後象現象比如,長久注視紅花之後,再觀看白色背景,你會看到青色的花。先注視紅花上的“十”字半分鐘,在看白紙,白紙上就會隱約顯示出青色的花來。如果花是黃的,白紙上就會顯示出藍色花,如果花是絳色,白紙上會顯示出綠色花。按照黑林的意思,紅綠是一對互補色,兩種色光相加等於白色。而按照我們日常對“紅”、“綠”的用法,紅綠兩種色光相加等於黃色光,而不是白色光,所以,或一對介於兩者之間的互補色。澄清這一點非常重要(後面我們談到流行的階段模型時還要談到)。用黑林的理論可以這樣解釋負後象現象:當人眼長久注視紅色時,“紅綠”(紅青)機制中性點向綠色方向偏移,以至白色變成“綠色”(青色)。其實三色素理論解釋負後象現象更加直觀:當人眼長久注視紅色時,紅色敏感細胞敏感性降低,以至白色顯現出青色,即(B,G,R)由(1,1,1)變成(1,1,1-Δ);而(1,1,1-Δ)可以分解成白色(1-Δ,1-Δ,1-Δ)和青色(Δ,Δ,0)。
藍色與黃色是互補色。如果三原色光中某一種色光與某一種三原色光以外的色光等量相加後形成白光,則稱這兩種色光為互補色光。互補色光之間,能夠形成相互阻擋的效果。德國生理學家黑林(Ewald Herring)於19世紀50年代提出顏色的互補處理(opponent process)理論,認為人眼中有三對互補色處理機制,三對互補色是:藍黃,紅綠,黑白。三對互補機制輸出的訊號大小比例不同,人眼色覺就不同。三對互補色光:黃光與藍光、紅光與青光、綠光與品紅光。藍光與黃光等量重疊後形成白光,因此,藍色與黃色是一對互補色。擴充套件資料相關理論:德國生理學家黑林(Ewald Herring)於19世紀50年代提出顏色的互補處理(opponent process)理論。他不同意流行的楊-赫爾姆霍茲的三色素理論,認為人眼中有三對互補色處理機制,三對互補色是:藍黃,紅綠,黑白。每一對中兩種不能同時出現,兩種互補,只能有一種佔上風。三對互補機制輸出的訊號大小比例不同,人眼色覺就不同。黑林提出這種理論是因為受到顏色負後象現象的支援。顏色負後象現象比如,長久注視紅花之後,再觀看白色背景,你會看到青色的花。先注視紅花上的“十”字半分鐘,在看白紙,白紙上就會隱約顯示出青色的花來。如果花是黃的,白紙上就會顯示出藍色花,如果花是絳色,白紙上會顯示出綠色花。按照黑林的意思,紅綠是一對互補色,兩種色光相加等於白色。而按照我們日常對“紅”、“綠”的用法,紅綠兩種色光相加等於黃色光,而不是白色光,所以,或一對介於兩者之間的互補色。澄清這一點非常重要(後面我們談到流行的階段模型時還要談到)。用黑林的理論可以這樣解釋負後象現象:當人眼長久注視紅色時,“紅綠”(紅青)機制中性點向綠色方向偏移,以至白色變成“綠色”(青色)。其實三色素理論解釋負後象現象更加直觀:當人眼長久注視紅色時,紅色敏感細胞敏感性降低,以至白色顯現出青色,即(B,G,R)由(1,1,1)變成(1,1,1-Δ);而(1,1,1-Δ)可以分解成白色(1-Δ,1-Δ,1-Δ)和青色(Δ,Δ,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