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358183342490

    自己翻《左傳》

    人教版高中課文裡有一篇《曹劌論戰》,裡邊有一句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蘇軾和他弟弟蘇轍的名字都來自這一句,說明他父親蘇洵估計很推崇《左傳》一書。

    字“子瞻”是名“軾”的延伸,“子瞻”的意思就是指某人在遠望,所以蘇軾的名+字與《左傳》文字的原義完美貼合。

    還有一種解釋是蘇軾從小性格比較奔放,蘇洵從很早就看到了這一點,因此給他的表字起為“子瞻”,望他行事能夠更加謹慎,瞻前顧後。(這一種比較像後期根據人物的經歷附會的故事)

    順便說解釋下蘇轍,“轍”的意思是車輪碾壓後形成的車軌,北宋時期發行的《廣韻》對“由”字的解釋有“從也、經也、用也、行也”,蘇轍的字“子由”取了“經”的意思,也就是車經過必留有轍,也算是名的一種延伸。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解釋延伸。

    蘇軾和蘇轍的表字都是延伸本名的含義,像張飛,正史裡字益德,大概表示這個人很容易膨脹自滿吧

    一般古人的交往中不便直呼其名,這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可能被看做是很具有攻擊性(不禮貌)的一種稱呼方式,即使到了現在,我們的基因裡依舊覺得被突然點名準沒好事(比如被長輩懲罰呀…被同輩提醒啊…)…所以潛意識裡會想要避讓被別人直呼全名(當然各類獎狀的頒獎除外,這是稱呼姓名的變種形式)。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文化基因裡蘊含攻擊性的行為,“表字”、“別號”、“小名”、“乳名”、“綽號”之類的種種稱呼變體應運而生,當然這些稱號的功能倒是不盡相同,有些可以是表達敬意的尊稱,有些是表達親密度的密稱,有些卻是表達鄙夷態度的蔑稱。

    有個說法是“年幼無表”,也就是說中國一般等到青少年成名之後,才會給自己起一個“表字”。

    表字相當於古人交往時隨身攜帶的一張名片,比如:孫權,字仲謀。他與別人交往時,先遞上“仲謀”這張名片,對方就大致清楚,這個小夥子在家裡排行老二(仲),腦瓜子看來挺聰明的擅長謀略(謀)。

    這個時候對方也會禮貌性地遞出自己的名片,假設接收到孫權“名片”的是周瑜,他肯定會禮貌性地自報家門:周瑜,字公瑾。孫權看到這個表字以後就知道這個人,自我覺得能力挺強(公),品德美得像塊玉一樣(瑾)。

    類似於名片功能的“表字”互相傳遞完畢,就成為了彼此交往的第一步,以後在各種場合互道表字,就表達出對對方品德和能力的尊重。

    另外,查了下古人表字的創造方法,大致可分為五種:

    ①並列式(找個同義詞)——宰予,字子我。予和我都是第一人稱表示自己,同時宰予在《論語》中的形象,的確是一個極端子我,個人主義的人,我不知道這是否是個巧合。

    ②輔助式(名和字有聯絡但不完全是同義詞)——鄭樵,字漁仲。名是砍柴的,字是打魚的,漁樵耕讀在古代屬於經常放置在一起類比的職業。

    ④擴充式(含義類延伸,一般出自經義章句)——趙雲,字子龍。取自《周易》“雲從龍,風從虎”。

    ⑤延伸式(或者叫伸展式,名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字從而引發新意)——李白,字太白。表示金星下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魚的水太肥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