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阿嘛

    論《後赤壁賦》中孤鶴的形象

    《後赤壁賦》作於蘇軾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之時,貶謫生涯使蘇軾更深刻地理解了社會和人生,也使他的創作更深刻地表現出內心的情感波瀾。《後赤壁賦》沿用了賦體主客問答、抑客伸主的傳統格局,抒發了自己的人生哲學,同時也描寫了長江月夜的優美景色。全文駢散並用,情景兼備,堪稱優美的散文詩。不僅讓我們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達能力和語

    言技巧,文中的孤鶴形象更能夠讓我們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

    孤獨、寂寞、高貴、幽雅、超凡脫俗的孤鶴歷來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鶴是道化昇仙的標

    志,蘇軾不僅借孤鶴以表達自己那種高貴幽雅、超凡脫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現了那種

    超越現實的痛苦遺世的精神。那我們就看看他在《後赤壁賦》中是如何將孤鶴的孤獨、寂寞、

    高貴、幽雅、超凡脫俗展現得淋漓盡致的。

    山石高峻怪異,既是對立、壓迫著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徵了他積鬱難消的苦悶之情。鶴

    則是這一苦悶孤獨情感的意象。歇於松柏,不作稻糧謀的孤鶴在蘇軾心中,就像在其他隱逸

    者的意中一樣,本是高蹈於世外的象徵。蘇軾曾作《放鶴亭記》,以放鶴招鶴、與鶴共處來

    渲染內心棄世的幽情,孤鶴的形象尤其為他所鍾愛。此際在蘇軾最感孤獨時,忽然有一東來

    的孤鶴振翅橫江而掠過小舟西去。這隻在暗夜獨飛,獨鳴的鶴是孤獨的,它可以蔚藉同樣感

    受狀態中的蘇子之心。因此與客不交一言的蘇子對它注意極深。而且它不僅是蘇子此際情懷

    的象徵,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蘇軾以“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的

    覺悟,聯想前來入夢的道士,表明作者在這隻孤鶴身上寄予了自己懷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

    思想,原是蘇子思想中的一個側面,蘇子--孤鶴--道士的聯結,暗示著蘇軾在精神上已歸向

    高蹈於世外的隱逸者。“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結尾處寫自己夢醒後開門尋找,夜色茫茫,

    不見孤鶴,也並無道士。一筆雙關,餘味深長。將苦悶與希望糅合在詩化境界中。山形與鶴

    形,使蘇軾因自然的變化和人事的不諳的精神不適感,和在孤獨中嚮往自由的念頭找到了對

    應。通觀全文,在我們的眼前自然就展現出了好一幅“水月禪境、山鶴幽鳴”的美景圖!

    我認為,《後赤壁賦》中的孤鶴形象,說明了蘇軾對苦難並非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

    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

    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有機地結

    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醜惡,消解黑暗。這種執著於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正規化蘊涵著

    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很容易就讓我們知道為什麼蘇軾在逆境中能夠依然保持著

    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活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蜜棗和茶葉泡在一起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