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尊l

    試試換位思考吧,透過多方面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就會得出很多不同的結論。然後再從這些不同的結論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如此而已

  • 2 # 鄭衛原創

    我認為與其說“怎樣理性看待事物,”不如說“純粹理性”有多難,或者說“不管怎樣,理性看待事物幾乎是不可能的。”

    每個人理性和感性並存。不關乎感性的事,人們很少會關注,對這樣的事知之甚少,常常是“敬而遠之。”

    反之,我們關注的事,一定是和我們的情感,比如喜歡,不喜歡(各種痛苦,憂傷甚至仇恨)或利益等有某種關聯,我們對事物的細節知道得越多,那麼這件事和我們的切身利益和情感的聯絡就越密切,對這樣的事,完全撇開感性地理性對待,至少我做不到。

    “純粹理性,”即可以不被感性駕馭的理性基本不存在。

    通常說的“讓我仔細想想,”或“我考慮考慮再答覆你”等,是人們面對重要選擇時所能表現出的“純粹理性;”

    隨著閱歷的積累,以往的經驗教訓有助於今後更理性,可以使“不感情用事”逐漸成為人的常態。

  • 3 # 心理學密碼

    提到理性看待事物,大多數人認為應該採用唯物論觀點,客觀理性靠近事物的本質。唯物主義的原理:規律是普遍的,客觀的,一切事物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認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理性認識是以事物的本質規律為認識物件,是對事物的內在聯絡的認識。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理性或神)存在。

    那麼我們能否達到絕對的“理性”。顯然是否定的。因為我們對客觀和規律的認識和意識來自我們的認知,那麼我們是否理性和接近事物的本質來自我們的認知水平和能力。

    隨著人類對自身和世界的認識,唯心主義越來越被大家重視,意識創造世界是個重要的唯心論命題。“在還沒有你的時候這個世界已經存在了很久”——這不過是在有了我的時候我所聽到的一個傳說。“在沒有了你的時候這個世界還要存在很久”——這不過是在還有我的時候我被要求接受的一種猜想。我站在今天設想過去又幻想未來,過去和未來在今天隨意交叉,因而過去和未來都颳著現在的風。一切被意識到的生活都是被意識改造過的,它們只是作為意義的載體才是真實的,而意義乃是現在的賦予。每個人的存在意義更在於我們自己的認知和感受。

    從心理學角度,認知常常主導人對世界和他人的看法,不同認知和意識造成人之間內在世界的差異性會很大,也很必然。所以唯物主義做為第二性的意識,很大程度影響對事物物質本質的客觀理性認識。因此即使唯物主義有多少“真實客觀理性”的依據證明,也不能改變人對世界不同的認識。

    因此怎樣理性的看待事物,重要的是提高認知能力和水平。而認知的層次,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作業系統,即對事物是否接近本質的認識和處理應對能力。人的成長速度,拉開差距的不是單靠勤奮和努力,本質取決於認知能力。不斷的提升認知水平和技能,站在更高認知層次去思考,才能讓人更理性,創造價值才更高。

  • 4 # 哲學詩畫

    客觀 真實 富有邏輯實證 這就意味著拋開個人情感 實事求是的對待一切 比如人從主觀上都不想死 不想親人愛人死 但死亡是客觀的 是無法避免的自然規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七粉+丹參粉+山楂粉有什麼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