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文到現在的楷體,字型的演變經歷了五個階段:甲骨文、金文、篆書(主要指小篆)、隸書和楷書。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只有少數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由於龜甲獸骨堅硬,所以筆畫以直折為主,很少圓轉.因為用尖刀雕刻,所以線條細而均勻。甲骨文是最早的漢字,具有早期漢字的特點:圖畫性強,寫法上沒有定型,大小不一,隨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鐘鼎文,盛行於西周。它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體和結構與甲骨文相似,因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澆鑄而成,比較容易寫,所以它的筆畫特點是:字形圓轉,大小均勻。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還有較多的異體字。
3.篆書 篆書有大篆與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一種文字,又稱籀文,有戰國時期秦國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時使用的識字課本《史籀篇》一類。形體特點與金文大體一致,具有筆畫繁多的特點。小篆是秦代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統一字型,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後改定的字型。因為它是正式頒行的統一字型,經過整理、簡化,所以異體字大量減少,且字形呈長方,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小篆筆畫更加勻稱整齊,線條粗細一致,更加圓轉,符號性增強了,圖畫意味大大消失了。因為小篆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而成,一般說小篆是大篆的簡體。
4.隸書 隸書產生於秦代,盛行於漢代。在秦代,隸書與小篆並行,是書隸日常抄錄公文的便捷字型。小篆難寫,不能適應秦代公文往來的需要,多用在比較正規的場合。為了便於快捷地書寫,隸書將小篆圓轉均勻的線條變成方折平直粗細有致的筆畫;將小篆縱長內聚的結體風格變為橫扁舒展;此時的隸書成為不再象形的漢字元號。隸書對漢字字型的改變是巨大的,因此,“隸變”就成了古今漢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漢字為古漢字.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象形性強,定型性差,字由線條構成,沒有形成構字的元素——筆畫。隸書以後的漢字為今漢字。今漢字的特點是符號性強,定型性強,字由種類有限的筆畫構成。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正式的書寫體,也稱為“漢隸”(也稱今隸).漢隸書寫風格多樣,一種以方筆為主,如《張遷碑》;一種以圓筆為主,如《曹全碑》。 草書是秦隸的草化、連筆而成。章草中還保留隸書的波磔,以杜牧《急就章》為代表。 今草將隸書的偏旁結構、象形性消失,由於它筆畫相連,越發展越潦草難認,不合楷模,所以漸漸由實用轉變為書法藝術了,如,晉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張旭的狂草等。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產生於漢末,盛於魏、晉、南北朝,成熟於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完全清除了隸書中殘存的小篆的影響,形成了完善的筆畫系統。楷書的特點是:形體方正,橫平豎直,筆畫清楚。至今成為漢字通用字型。從書法藝術上看,以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為主,形成不同風格的楷書大家。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體,介於草、楷之間,既不像草書潦草,也不像楷書工整,筆畫連綿呼應,字字獨立,寫得快,認得清。是人們常用的手寫體,它和楷書一樣並行使用至今。
從甲骨文到現在的楷體,字型的演變經歷了五個階段:甲骨文、金文、篆書(主要指小篆)、隸書和楷書。
1.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只有少數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由於龜甲獸骨堅硬,所以筆畫以直折為主,很少圓轉.因為用尖刀雕刻,所以線條細而均勻。甲骨文是最早的漢字,具有早期漢字的特點:圖畫性強,寫法上沒有定型,大小不一,隨意性大。
2.金文 金文又叫鐘鼎文,盛行於西周。它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體和結構與甲骨文相似,因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澆鑄而成,比較容易寫,所以它的筆畫特點是:字形圓轉,大小均勻。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還有較多的異體字。
3.篆書 篆書有大篆與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一種文字,又稱籀文,有戰國時期秦國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時使用的識字課本《史籀篇》一類。形體特點與金文大體一致,具有筆畫繁多的特點。小篆是秦代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統一字型,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後改定的字型。因為它是正式頒行的統一字型,經過整理、簡化,所以異體字大量減少,且字形呈長方,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小篆筆畫更加勻稱整齊,線條粗細一致,更加圓轉,符號性增強了,圖畫意味大大消失了。因為小篆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而成,一般說小篆是大篆的簡體。
4.隸書 隸書產生於秦代,盛行於漢代。在秦代,隸書與小篆並行,是書隸日常抄錄公文的便捷字型。小篆難寫,不能適應秦代公文往來的需要,多用在比較正規的場合。為了便於快捷地書寫,隸書將小篆圓轉均勻的線條變成方折平直粗細有致的筆畫;將小篆縱長內聚的結體風格變為橫扁舒展;此時的隸書成為不再象形的漢字元號。隸書對漢字字型的改變是巨大的,因此,“隸變”就成了古今漢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漢字為古漢字.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象形性強,定型性差,字由線條構成,沒有形成構字的元素——筆畫。隸書以後的漢字為今漢字。今漢字的特點是符號性強,定型性強,字由種類有限的筆畫構成。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正式的書寫體,也稱為“漢隸”(也稱今隸).漢隸書寫風格多樣,一種以方筆為主,如《張遷碑》;一種以圓筆為主,如《曹全碑》。 草書是秦隸的草化、連筆而成。章草中還保留隸書的波磔,以杜牧《急就章》為代表。 今草將隸書的偏旁結構、象形性消失,由於它筆畫相連,越發展越潦草難認,不合楷模,所以漸漸由實用轉變為書法藝術了,如,晉代王羲之的《十七帖》、唐張旭的狂草等。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產生於漢末,盛於魏、晉、南北朝,成熟於唐代,一直沿用到今天。它完全清除了隸書中殘存的小篆的影響,形成了完善的筆畫系統。楷書的特點是:形體方正,橫平豎直,筆畫清楚。至今成為漢字通用字型。從書法藝術上看,以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等為主,形成不同風格的楷書大家。 行書是楷書的快寫體,介於草、楷之間,既不像草書潦草,也不像楷書工整,筆畫連綿呼應,字字獨立,寫得快,認得清。是人們常用的手寫體,它和楷書一樣並行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