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今安徽肥東),為中國北宋著名清廉官員。 包拯為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申科進士甲科,初任建昌知縣,官至開封府尹及龍圖閣大學士。因為他進入「二府」成為北宋最高決策機關成員後,其衣著飲食和器具依然「如衣布時」,是古代中國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間諺語有云:「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後世包括朱熹、歐陽修、劉敞、司馬光對包拯皆有正面評價。 在中國合肥市現存新修葺之包公祠,現存之包公墓於1987年10月1日重修對外開放;併成立了合肥市包公研究會。 包氏家族 據墓誌銘載:包拯先有三妻張氏、董氏(有一子包繶但他婚後兩年染病身亡),並後與隨嫁之待婢孫氏納為妾室並生下一子包綖(1058年,包綖由包繶之妻崔氏取名包授),妻被包拯遺送回家,因為包綖,家族得以繁衍;包公另還有兩位女兒。另董氏於1068年病逝於合肥,與包拯合葬;崔氏則於1094年去世,享年62歲。 他於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病歿於開封,諡號「包孝肅」,妻子董氏把生前奏議底稿交付至門生張田輯錄成《孝肅包公奏議》即《包拯集》傳世,次年歸葬合肥並由宋樞密副使吳奎立下墓誌銘(現存安徽省博物館),墓地曾於1199年由淮西路官員重修,但於文革時期1973年3月因當時革命委員會徵地被強行「遷墳」破壞,而另一相關古蹟「包公井」原址亦搶救未果,於1986年成為在合肥四中的一幢五層樓宿舍。
包拯(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今安徽肥東),為中國北宋著名清廉官員。 包拯為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申科進士甲科,初任建昌知縣,官至開封府尹及龍圖閣大學士。因為他進入「二府」成為北宋最高決策機關成員後,其衣著飲食和器具依然「如衣布時」,是古代中國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間諺語有云:「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後世包括朱熹、歐陽修、劉敞、司馬光對包拯皆有正面評價。 在中國合肥市現存新修葺之包公祠,現存之包公墓於1987年10月1日重修對外開放;併成立了合肥市包公研究會。 包氏家族 據墓誌銘載:包拯先有三妻張氏、董氏(有一子包繶但他婚後兩年染病身亡),並後與隨嫁之待婢孫氏納為妾室並生下一子包綖(1058年,包綖由包繶之妻崔氏取名包授),妻被包拯遺送回家,因為包綖,家族得以繁衍;包公另還有兩位女兒。另董氏於1068年病逝於合肥,與包拯合葬;崔氏則於1094年去世,享年62歲。 他於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病歿於開封,諡號「包孝肅」,妻子董氏把生前奏議底稿交付至門生張田輯錄成《孝肅包公奏議》即《包拯集》傳世,次年歸葬合肥並由宋樞密副使吳奎立下墓誌銘(現存安徽省博物館),墓地曾於1199年由淮西路官員重修,但於文革時期1973年3月因當時革命委員會徵地被強行「遷墳」破壞,而另一相關古蹟「包公井」原址亦搶救未果,於1986年成為在合肥四中的一幢五層樓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