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58516847227

    彗星(Comet)是沿狹長軌道進入內太陽系的小天體,在靠近太陽時,受到太陽的加熱,表面噴射出氣體物質和塵埃,形成圍繞彗核的彗發和長長的彗尾。

    彗星來自外太陽系,誕生於柯伊伯帶一直到奧爾特雲的廣闊區域。

    在太陽系外層,除了矽酸鹽類礦物塵埃以外,還有廣泛存在的氫、碳、氮、氧等元素以固態甲烷、氨以及冰的形式存在。它們像塵埃等固體顆粒一樣凝聚成小天體,穩定地繞日執行。

    這些小天體的公轉週期非常長,以致於天體之間的碰撞過程並沒有完全結束。有時候,一些小天體會受到引力擾動或者彼此碰撞,改變軌道遠離太陽系,或是失去部分角動量進入內太陽系。

    當這些小天體走出寒冷的太陽系邊緣,進入內太陽系時,原本穩定的結構隨著溫度升高開始變得活躍。膨脹的氣體形成“噴泉”攜帶著灰塵碎屑四處噴射,形成短壽的“大氣層”,我們稱之為彗發。

    彗發並非是靠彗星的引力所維持的,而是不斷逸散的。飛逸的塵埃受到太陽風作用,向遠離太陽的方向偏移,形成數千萬甚至上億公里長的彗尾。

    彗尾的長度可以超過地球到太陽的距離(1天文單位)甚至更長,這使得彗星看起來成為太陽系內最龐大的天體。然而,彗發和彗尾都屬於彗星的噴射物,就像超新星爆發時飛向宇宙各處的粒子流一樣,嚴格意義上,並不屬於彗星的一部分。當然,這並不妨礙彗星成為地球上肉眼可見的,最壯觀的天文現象。

    彗星來自太陽系外圍,誤入“酷熱”的太陽系內側,其命運往往不太妙。一部分小天體在軌道改變後,獲得了動能,損失了角動量,沿開放軌道遠離或接近太陽。其中接近太陽的成為非週期彗星,它們會經歷一次Sunny的洗禮,經過近日點後遠離太陽,經歷漫長的旅程後,脫離太陽系,成為流浪天體。

    也有的彗星能量不足以擺脫太陽的引力,於是沿狹長的橢圓軌道繞日執行。每一次接近太陽,鬆散的彗星結構都會噴射出一部分物質,同時經歷一番劇烈的“地質運動”。因此,週期彗星最後的命運往往是在某一次接近太陽後破碎、消解。

    太陽系內的行星也會影響彗星的軌道,特別是木星,其強大的引力改變了一部分彗星的執行軌跡,造就了一系列公轉週期很短的“木星族”彗星。

    還有一部分彗星,會直接撞向大行星,比如蘇梅克一利維9號彗星,在1994年接近木星,首先被木星的引力撕裂成21塊,然後一頭撞入木星表面。

    據推測,在早些時候,這樣的撞擊事件並不罕見。在太陽系形成早期,類地行星多處於高溫熔融狀態,很難留住水蒸氣,大部分水分子被太陽風吹到外太陽系。類地行星冷卻後,太陽系外層的碰撞仍十分頻繁,一些彗星把太陽系外層凝結下來的水帶回內太陽系,一部分彗星在內太陽系消解,一部分直接撞擊在行星上。這些水最終大都被行星捕獲,成為類地行星上水的重要來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格拉姆命中率遠超威金斯,為何沃頓僅讓他出手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