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07137581681

    宋高宗趙構南渡,曾於此飲過二泉水,後築二泉亭,故頂飾雙龍嬉珠,題額“源頭活水”。泉亭中有元朝大書法家趙孟頫題書“天下第二泉”的石碑,高0.47米,長1.70。另有一橫碑,高0.32米,寬2.90米,上鐫明萬曆四年進士、佈政史右參政永嘉《修泉亭記》、清宋之晉《天下第二泉說》、王澍《重修惠山亭泉記》。下池最大,為長方形,鑿於北宋明道年間,池縱約7米,橫10米,深約0.33米,位於漪瀾堂下。每年秋季陰曆七月半的晚上,一輪皓月就會倒映在池中,是天然的“二泉映月”。池壁有明弘治年間所鑿石螭首,俗稱石龍頭,是惠山九龍十三泉中的第一個龍頭,形制蒼勁古樸,泉水經螭口流入方池,頗有“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情趣。池前有太湖石,疊成觀音立鰲魚狀,世稱觀音石,右有“輕舒翠袖”的龍女石,左有“雙手合十”的善財童子石,石下鐫有四言銘文,落款“蕙巖”,系明代禮部尚書顧可學別墅中遺物,乾隆年間移

    此。明邵寶記有:“正德五年春三月,錫人浚惠山之泉,秋八月功成,凡為池三,為渠二,為亭、為堂各一,而三賢(湛挺、李紳、陸羽)祠故在泉上。”由此看,二泉基本上為明代原貌,但曾疏浚過多次。方池北邊牆上,嵌有雍正五年(1727年)吏部員外郎王澍書“天下第二泉”大字題刻。有人把陸羽評泉、蘇軾題詩、王澍書法相提並論,稱為“二泉三絕”。旁有《修漪瀾堂記》碑,高0.55米,寬1.10米,為知縣楊潤14歲的兒子懋勤於嘉慶十一年(1806年)書。[1]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比喻噪行清白的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