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OKLONG
-
2 # 司馬砸光
我來簡要回答一下這個知識點吧。先糾正一下,清軍號衣上的兵、勇,前胸後背都有的。號衣上帶“勇”字的是不是打起仗來比帶“兵”字的更不要命、更勇敢勇猛一些?雖然有點開玩笑的成分,但在清朝中後期也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那麼什麼為兵,什麼為勇呢?
清朝的“兵”指國家常備武裝力量,即在編正規軍,分為八旗兵和綠旗兵。八旗又分為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其中滿蒙八旗為滿清起家的基本部隊,歸屬皇帝及高階貴族節制,在滿清入關過程中起著絕對核心作用。
綠旗兵又稱作綠營兵,成軍於順治年間,清廷將統一過程中收編的明軍、南明軍及其他漢人軍隊,按照明軍建制以營為基本單位,以綠旗為軍旗,故稱為綠營。綠營歸屬兵部統一排程。
但是,八旗兵披甲,不穿號衣,因此號衣上絕不會出現“兵”字,凡號衣上出現“兵”字的當屬綠營兵無疑。綠營在康熙朝、雍正朝、乾隆朝的多次重大軍事行動中,逐漸替代八旗兵發揮了主力作用,戰鬥力一直持續到咸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前期。
清朝的“勇”則指國家非常備武裝,算軍人中的臨時工兼僱傭兵,根據實際情況臨時招募,作為旗兵和綠營兵的補充,戰完即遣散回鄉。
到了天平天國時期,綠營軍紀敗壞,幾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在肅順、奕等實權人物的力挺下,清廷開始任用曾國藩、胡林翼等人組建地方團練,湘勇、楚勇、淮勇等地方軍正式成為圍剿太平軍的絕對主力。這些號衣上帶有“勇”字的地方團練,作戰比正規軍勇猛多啦,也算對得起後“勇”字了。
到了胡燏棻、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清軍號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兵、勇的稱呼也逐漸煙消雲散了。
滿清女真族屬於遊牧民族,起初為了狩獵方便,設定了黃、白、紅、藍四旗團體。隨著滿清的不斷征伐,四旗便成了大罕征戰統領的軍事組織。旗成員即為旗兵。為了滿足不斷擴張的需要,滿清又擴大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構成了入關前滿清軍隊的主要軍事力量。俗稱八旗軍。八旗軍全由女真人組成。
入關以後,疆域迅速擴大,旗兵已無法滿足戰爭需要,滿清將投降的眾多明朝軍隊和新招募的漢人組成了綠旗兵,即綠營。和八旗兵一起組成了滿清的國家軍隊。
掌握國家政權後,八旗封官晉爵,佔據京城四周,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開始榮花富貴。綠營兵成了國家征討四方的主力軍。
清朝中後期,從鄭成功割據臺灣,到吳三桂舉兵反清,再到太平天國、捻軍四處舉義。清朝國家軍事力量疲於應付,四處告急。清政府從臺灣、湖南、安徽等地分別就地組織當地鄉勇、團練等民間武裝,給予國家軍隊待遇,應付各地起義力量。一旦戰事平息,這些地方武裝就地解散。
等到太平天國中後期,從事國家征伐的主要力量是這些地方武裝,如曾國藩的湘軍,李洪章們淮軍等等名澡一時。
從管理角度來看,地方武裝食國俸祿,卻歸地方節制管轄。清晚期的奉系、直系、皖系、西北軍等等均歸此列!
從此諸候割據,清朝垂死掙扎。
簡言之,兵為正規軍,勇為地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