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喘湯:
〖方源〗 《扶壽精方·痰門》:“定喘湯專治齁喘,取效甚速。金陵浦舍真方。”
〖組成〗 白果去殼,砸碎炒黃,二十一枚(9g) 麻黃三錢(9g) 蘇子二錢(6g) 甘草一錢(3g)
款冬花三錢(9g) 杏仁一錢五分(9g) 桑白皮三錢(6g) 黃芩一錢五分(6g)
半夏三錢(9g)
〖用法〗 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時,徐徐服。
〖方歌〗 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
蘇杏黃芩兼甘草,外寒痰熱喘哮嘗。
〖主治〗 哮喘。咳嗽,痰多氣急,痰稠色黃,微惡風寒,舌苔黃膩,脈滑數。
〖功用〗 宣肺降氣、清熱化痰。
┌麻黃——宣肺定喘,兼解表寒
君 │
└白果——既能補肺氣,又能收斂肺氣,故可斂肺定喘、祛痰止咳。
┌杏仁——瀉肺氣之逆,而平喘咳,潤大腸之燥而通便秘。
│
│蘇子——純陽之草。寬中利氣,消痰定喘。
臣 │ ┌潤肺下氣
│款冬花——辛溫入肺經│
│ └化痰止嗽
└半夏——降氣燥溼化痰。
┌桑白皮——清熱肅肺
佐 │
└黃芩——清肺中之熱
使 甘草——調和諸藥。
◆本方特色:麻黃、白果兩藥合用,一散一收,既能增強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黃辛散太過耗傷肺氣,共為君
藥。
1.本方主治外感風寒,痰熱內蘊之哮喘。以痰多色黃,微惡風寒,苔黃膩,脈滑數為證治要點。
2.若無表證者,麻黃可減量應用,取其宣肺定喘之功;痰稠難出者,可酌加瓜蔞、膽南星等以增強清熱化痰之力;肺熱重者,可酌加石膏、魚腥草等以清洩肺熱。
3.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屬痰熱蘊肺者,可加減使用之。
哮喘日久,肺腎陰虛者,不宜使用本方。
《成方便讀》:“夫肺為嬌髒,畏熱畏寒,其間毫髮不容,其性亦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若為風寒外束,則肺氣壅閉,失其下行之令,久則鬱熱內生,於是肺中之津液,鬱而為痰,哮嗽等疾所由來也。然寒不去則鬱不開,鬱不開則熱不解,熱不解則痰亦不能遽除,哮咳等疾,何由而止?故必以麻黃、杏仁、生薑開肺疏邪,半夏、白果、蘇子化痰降濁,黃芩、桑白皮之苦寒,除鬱熱而降肺,款冬、甘草之甘潤,養肺燥而益金。數者相助為理,以成其功,宜乎哮喘痼疾,皆可愈也。”
臨床報道:用定喘湯治療慢性喘息性氣管炎100例,每日1劑,連服10劑為1個療程,個別繼發感染者,酌加魚腥草、蒲公英,服藥期間不同時服用其他藥物,且均在發作期接受治療,經1個療程治療。結果:顯效佔83%,好轉佔14%,近期療效總有效率為97%。本方確有較好的平喘、止咳、祛痰作用(新醫學,1972;9∶14)。
定喘湯:
〖方源〗 《扶壽精方·痰門》:“定喘湯專治齁喘,取效甚速。金陵浦舍真方。”
〖組成〗 白果去殼,砸碎炒黃,二十一枚(9g) 麻黃三錢(9g) 蘇子二錢(6g) 甘草一錢(3g)
款冬花三錢(9g) 杏仁一錢五分(9g) 桑白皮三錢(6g) 黃芩一錢五分(6g)
半夏三錢(9g)
〖用法〗 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時,徐徐服。
〖方歌〗 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
蘇杏黃芩兼甘草,外寒痰熱喘哮嘗。
〖主治〗 哮喘。咳嗽,痰多氣急,痰稠色黃,微惡風寒,舌苔黃膩,脈滑數。
〖功用〗 宣肺降氣、清熱化痰。
┌麻黃——宣肺定喘,兼解表寒
君 │
└白果——既能補肺氣,又能收斂肺氣,故可斂肺定喘、祛痰止咳。
┌杏仁——瀉肺氣之逆,而平喘咳,潤大腸之燥而通便秘。
│
│蘇子——純陽之草。寬中利氣,消痰定喘。
│
臣 │ ┌潤肺下氣
│款冬花——辛溫入肺經│
│ └化痰止嗽
│
└半夏——降氣燥溼化痰。
┌桑白皮——清熱肅肺
佐 │
└黃芩——清肺中之熱
使 甘草——調和諸藥。
◆本方特色:麻黃、白果兩藥合用,一散一收,既能增強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黃辛散太過耗傷肺氣,共為君
藥。
1.本方主治外感風寒,痰熱內蘊之哮喘。以痰多色黃,微惡風寒,苔黃膩,脈滑數為證治要點。
2.若無表證者,麻黃可減量應用,取其宣肺定喘之功;痰稠難出者,可酌加瓜蔞、膽南星等以增強清熱化痰之力;肺熱重者,可酌加石膏、魚腥草等以清洩肺熱。
3.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屬痰熱蘊肺者,可加減使用之。
哮喘日久,肺腎陰虛者,不宜使用本方。
《成方便讀》:“夫肺為嬌髒,畏熱畏寒,其間毫髮不容,其性亦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若為風寒外束,則肺氣壅閉,失其下行之令,久則鬱熱內生,於是肺中之津液,鬱而為痰,哮嗽等疾所由來也。然寒不去則鬱不開,鬱不開則熱不解,熱不解則痰亦不能遽除,哮咳等疾,何由而止?故必以麻黃、杏仁、生薑開肺疏邪,半夏、白果、蘇子化痰降濁,黃芩、桑白皮之苦寒,除鬱熱而降肺,款冬、甘草之甘潤,養肺燥而益金。數者相助為理,以成其功,宜乎哮喘痼疾,皆可愈也。”
臨床報道:用定喘湯治療慢性喘息性氣管炎100例,每日1劑,連服10劑為1個療程,個別繼發感染者,酌加魚腥草、蒲公英,服藥期間不同時服用其他藥物,且均在發作期接受治療,經1個療程治療。結果:顯效佔83%,好轉佔14%,近期療效總有效率為97%。本方確有較好的平喘、止咳、祛痰作用(新醫學,1972;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