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徵”字的含義如下:
1、出征;遠行。
王昌齡《出塞》:“萬里長征人未還。”
譯文: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出征人未回還。
2、征伐;征討。
《赤壁之戰》:“挾天子以徵四方。”
譯文:挾制皇帝,用朝廷的名來征討四方。
3、徵收;爭奪。
《答司馬諫議書》:“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
譯文: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能算是與百姓爭奪財利。
4、賦稅。
《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
譯文:(古代賦稅制度,十分稅一,稱"什一")讓我廢除關市上的賦稅,現在還不能做到。
5、徵召。
《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譯文:派公車特意徵召,任命他做郎中,後來又提升為太史令。
擴充套件資料:
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徵,正行也。從辵,正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徵,為正義展開的行軍。字形採用“辵”作邊旁,“正”作聲旁。
相關詞彙解釋:
1、征衣[zhēng yī]
遠行的人穿的衣服。
2、特徵[tè zhēng]
可以作為人或事物特點的徵象、標誌等:藝術特徵。
3、徵兆[zhēng zhào]
徵候;先兆:不祥的徵兆。
4、徵集[zhēng jí]
用公告或口頭詢問的方式收集:~資料。
5、病徵[bìng zhēng]
表現在身體外面的顯示出是什麼病的徵象。
文言文中“徵”字的含義如下:
1、出征;遠行。
王昌齡《出塞》:“萬里長征人未還。”
譯文: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出征人未回還。
2、征伐;征討。
《赤壁之戰》:“挾天子以徵四方。”
譯文:挾制皇帝,用朝廷的名來征討四方。
3、徵收;爭奪。
《答司馬諫議書》:“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
譯文:為天下治理整頓財政,這不能算是與百姓爭奪財利。
4、賦稅。
《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
譯文:(古代賦稅制度,十分稅一,稱"什一")讓我廢除關市上的賦稅,現在還不能做到。
5、徵召。
《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譯文:派公車特意徵召,任命他做郎中,後來又提升為太史令。
擴充套件資料:
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徵,正行也。從辵,正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徵,為正義展開的行軍。字形採用“辵”作邊旁,“正”作聲旁。
相關詞彙解釋:
1、征衣[zhēng yī]
遠行的人穿的衣服。
2、特徵[tè zhēng]
可以作為人或事物特點的徵象、標誌等:藝術特徵。
3、徵兆[zhēng zhào]
徵候;先兆:不祥的徵兆。
4、徵集[zhēng jí]
用公告或口頭詢問的方式收集:~資料。
5、病徵[bìng zhēng]
表現在身體外面的顯示出是什麼病的徵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