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226458628992

    登封觀星臺位於河南省登封縣城東南15公里告成鎮北,告成即陽城。這裡北望嵩山太室峰,西觀少室諸峰,面對箕山,南臨潁河,東有石淙河繞流。相傳西周大政治家周公姬旦曾來到陽城測驗日影。今觀星臺南20米處尚保留有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宮刻立的“周公測景臺”石表一座,其制與《周禮》所記土圭測景之說相符。石表為長方形柱體,上有屋頂石帽,表高196.5釐米,約八尺(唐天文尺),表下有與表同高的覆心狀石座。座上面北沿距石表背面36.6~37釐米,約合一尺五寸,這段距離恰好是夏至八尺表的投影長度。這是中國建臺時間最久的一座測景臺。

    觀星臺建於元代至元年間,距今已有約700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現存較早的觀測天象建築之一。元世祖忽必烈,為了恢復農業生產,命太史令王恂等人進行曆法改革。首先,讓郭守敬創制了新的天文儀器,然後又組織了規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測量。經過王恂、郭守敬、張衡等人的辛勤觀測和推算,終於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18年)實行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法》。此歷求得的迴歸年週期為365.2425日,合365天5時48分12秒。與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的陽曆(格里高裡歷)一秒不差。但格里曆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裡改革的歷法,比《授時歷》晚300年。如與現代科學家推算的迴歸年週期365天5時48分46秒相比,《授時歷》僅相差26秒,因此,中國觀星臺所測時間在當時是世界上最早最科學的。

    觀星臺為磚石結構,由覆鬥狀的臺體和臺北面漫長的石圭組成。臺高9. 64米,平面方形,其上小室為明代增建。臺室通高12. 62米。臺下各邊長16米多,臺上各邊長8米多。有明顯的上下收分,反映了宋元時期建築特徵。臺北壁下設有對稱的東西兩踏道口,人們可同時由兩口盤旋登至頂部。踏道由紅巖石條砌成,梯欄及臺頂四沿女兒牆用磚砌成,上層用紅石雕頂封護。臺上是觀星和測影的工作場所。臺北面中部砌一凹槽,槽的南壁上下垂直,東、西兩壁有明顯的收分。其直壁與臺下的石圭是一組測量日影長度的元代圭表裝置,因為它比前代的八尺之表高出5倍,故稱“高表”。石圭在臺體以北,南端伸入北壁的凹槽內,與直壁相距36釐米,石圭長31.96米,因它的用途是測量天體,所以古人稱之“量天尺”。它的上面是連續平鋪的三十六方青石板,上刻有流水的雙行水渠,渠南端有方形注水池,北端有長條狀洩水池,池兩頭有洩水孔。這種水渠在古代天文儀器上通常是用來取水平的。

    在歷史上,觀星臺屢遭破壞。元代以後,幾經修葺。明初,在臺前建立了周公祠;嘉靖年間對臺體與石圭進行較大規模的整修。清代對周公祠等建築進行維修。1961年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1975年國家撥專款進行復修,並找到了早已散失的量天尺圭石,恢復了量天尺的三十六方圭石原貌,其長度達到31. 96米。與《元史》所載的石圭長128尺接近。重建了圍牆,美化了周圍環境,種植了花草樹木。觀星臺已對外開放,每月有不少國內外學術界及廣大遊客到此參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生票使用次數用完後再買學生票怎麼取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