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格物小站

    藝嶼EYESVOT |馬鐙

    馬鐙在戰爭中的作用好比牙齒對於人類咀嚼的功用,馬鐙越牢固相當於牙齒越堅固,不管是硝煙戰場還是饕餮盛宴,精良的“裝備”,才是王道!

    人類自開始馴化馬時起,為了控制、 駕馭馬,就發明了馬具。

    馬具的發展經歷了長期的過程,功能齊備的騎乘用馬具包括銜鑣、鞍、鐙三大部分,

    馬鐙的發明尤其是雙鐙的應用標誌著騎乘用馬具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階段。

    最早的馬鐙出現在中國的西晉到東晉十六國時期,先有騎兵衝擊作戰的需求和實踐,才有作為技術保障手段的馬鐙的產生。

    而關於馬鐙何時在西方出現則觀點不一,

    有認為馬鐙出現的最初苗頭是在公元前2世紀的印度,從當時留下來的雕塑中可看到騎馬者的腳伸到一個鬆軟的肚帶中。

    稍後,出現只能伸進大腳趾的小馬鐙。

    有認為現今馬鐙的雛型是華人發明的。

    到公元5世紀,馬鐙沿著古代的絲綢之路從中國到亞洲中部的開伯爾山口傳播,由此可推測中亞的人們此時已經開始使用馬鐙。

    公元550年前後,最初源自蒙古地區的Avars人似乎已經把馬鐙帶到了他們定居的匈牙利地區。

    從Avars人那裡,馬鐙傳到了拜占庭,隨後又傳到阿拉伯。

    公元7世紀末,馬鐙出現在阿拉伯征服之前的伊朗地區,在這裡有從中亞移居來的阿拉伯人部落。

    影響

    馬鐙的出現使騎兵戰術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

    在中國的騎兵戰術中,到漢代時期,中原騎兵需要對抗擅長騎射的草原遊牧族騎兵,在騎射技藝難以與遊牧族比肩的前提下,騎兵衝擊戰術由此肇端。

    到東漢初和漢末三國的內戰中,騎兵衝擊戰術被移植於對步兵作戰,馬具形制在發生相應變化,

    首先是馬鞍鞍橋加高,穩定的同時造成騎手上馬不便,從而導致單馬鐙出現,並進化為雙馬鐙,騎兵也最終成為陸戰的優勢兵種。

    其次,馬鐙可使騎兵注意力集中地穩坐在馬背上,準確自如地操縱、揮舞武器砍殺敵人,極大提高作戰能力。

    然後,馬鐙使人和戰馬較牢固地結合在一起,騎兵可藉助戰馬的衝擊力刺殺敵人,威力無比,勢不可擋,後人稱之為“人體槍彈”。

    最後,馬鐙為騎兵衝入步兵陣營並與步兵進行近距離拼殺提供優勢條件。

    牢牢騎在馬上的全副武裝的騎兵衝入步兵陣營橫衝直撞本身,對步兵就會造成極大的威脅。

    此外,馬鐙對於西方騎士制度的發展也大有益處,馬鐙使騎士和戰馬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騎士從此可以將長矛牢牢夾持在腋下,利用戰馬衝擊的速度刺殺對手,由此形成了中世紀經典的騎士戰鬥模式。

    馬鐙使騎兵擺脫了從賓士的馬上跌落的危險,和戰馬形成了緊密聯絡的整體,從而取得了對步兵的優勢地位。

    也有學者認為由於馬鐙騎兵的優勢地位,查理·馬特組建了由封邑供養的騎兵隊,而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制度也由此開端。

    藝嶼EYESVOT 歷史讀後感

    請賜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衣是52碼,對應的應該是XL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