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rnat47409

    詩眼是“悲”字。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萬里,遠離故鄉;百年,一生。頸聯這兩句也是詩眼所在。詩人為什麼會在登高時沒有了從前的壯志,滿眼都是秋之頹敗?因為他多年漂泊,故土遙遠,長期染病,獨自登高,看不到希望,四面楚歌,怎一個愁字了得?!“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尾聯這兩句進一步說明了詩人的無奈苦悶。詩人已經由於“艱難苦恨”而兩鬢蒼蒼,潦倒失意時,本來想濁酒消愁,但是身體不好,最近剛戒了酒,更是無處發洩,無法釋懷。客觀局面令詩人束手無策,主觀方面又無力排解,只能是令一團悶氣鬱積在胸口,哀音滿紙。可謂將無奈寫到了極致。《登高》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於大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全詩如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譯文如下: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歷盡了艱難苦恨白髮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擴充套件資料:杜甫第二次參加科考是天寶六載(747)去長安參加制科考試。這一次考試由於當政的李林甫嫉賢妒能,導致無人中舉。杜甫由此結束了前半生笑傲江湖的快意生活,開始了舉步維艱的求仕及仕途之路。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經歷了逃難、做官、被貶、辭官、再逃難等許多周折,於乾元二年(759)歲末抵達成都,並在親友幫襯下修築了草堂居住。寄居蜀中7年,杜甫帶家眷離開草堂,一路東下,於大曆元年(766)四月到達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一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相當可觀——杜甫流傳下來的詩歌近1500首,在夔州就寫了450餘首,而且其中許多名作,如被葉嘉瑩先生作了幾十萬字集註的《秋興八首》。

  • 2 # pietr49411

    詩眼是悲秋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漂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抓到老鼠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