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衛歌電影
-
2 # 旋律守望者
陶淵明可能就是跟我們某些人一樣,在大城市卻嚮往鄉村的生活。
現在城市的喧鬧、社會風氣的浮躁與鄉村生活的純樸、寧靜對比鮮明。
現在想像陶淵明以前那樣,恐怕是不太可能了,因為有了網際網路,大城市的產物、意識都時時刻刻在改變原“原始”的鄉村。
所以現在很多東西都不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了。
-
3 # 訥於行
以身體力行靠從事農耕養活妻兒,快樂肯定不會多。
一個讀書做官的書生,受不了窩囊氣,不肯同流合汙,或者說不適應官場的習性,掛冠迴歸田園,操弄農桑,一肚子憋屈。晉代農業技術還不發達,五穀長勢不好,生成周期長,豐年還好辦,一旦逢澇遇旱,顆粒無收也有可能。靠天吃飯,費心勞力,春種秋收,忙忙碌碌,溫飽難保,怎麼能夠開心?節衣縮食,寫點詩詞斌,窮開心。
陶淵明的歸隱並非在逃避現實,而是在追求本真。他本來就“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本來就“不慕榮利”,凡事喜歡率性而為。僅僅是為了吃飯,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日子對他來說僅僅是“心腹口役”,“心為形役”。做官之後,黑暗獨裁、等級森嚴的官場生活和他的本性之間形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在這種情況下,辭官歸隱,追求本我、本真,還是改變自己,學會阿諛奉承、諂媚求榮,得到一種立足於官場的所謂本領?陶淵明選擇了前者。因此,他的辭官歸隱並不是在逃避現實,而是在追求符合他天性的生活方式。這一點,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都是需要有足夠的勇氣、足夠的對自己的真實、足夠的務本求實的品質、足夠的獨立思考的精神、足夠的獨立人格的支撐才能做到的,
進則朝廷廟堂,退而江湖山野”。對於中國古代的文人來說,心中有著兩個永遠解不開的情結:或是出仕或是歸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