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從耗子胖成豬
-
2 # 光線攝影學院
你好,20年前我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副廠鏡頭,新買回來的時候,成像質量很不錯,很清晰銳利,但是用一段時間,就沒有那麼清晰銳利,甚至明顯感覺很一般了。
騰龍17-50mm,典型的不經用的產品
騰龍18-200,16-300,也都是一些不經用的產品。用多了,就會下降了。
好吧,你的具體問題是,副廠鏡頭耐用度都不如原廠麼?是工藝水平原因還是設計原因?
我具體回答一下:
1,副廠鏡頭,為了突出價效比,往往,只能“偷工減料”。
這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啦,還請理解。
2,適馬,騰龍,確實有很多鏡頭,太在乎價效比了。
3,但是,進入高畫素時代之後,2010年開始,適馬打算痛改前非。
結果就是適馬推出了art系列鏡頭。
4,副廠鏡頭究竟都有哪些問題呢?
a,大量採用塑膠元器件,不耐磨損,不耐熱脹冷縮,等等。
b,以前啊,都說,日本產品是保修期內絕對不壞,保修期一過就壞。
c,以前啊,大家使用相機鏡頭的頻率,大多比較低,磨損也慢。但是現在,相機的抓拍效能提升之後,儲存卡不要錢之後,大家都拼命的按快門,鏡頭的磨損比以前快多了。
d,職業攝影師,用相機的頻率更高了,磨損更大了。
e,時代真的不同了,現在的鏡頭,需要接受非常高強度的使用考驗。再按照過去的老黃曆,很快就露餡了。
f,所以,最近適馬騰龍的一些鏡頭,就沒有那麼那麼高的價效比了,價效比肯定是不如10年前20年前的了。
g,價效比變低了之後,質量或者說使用壽命肯定要提升啊。
總之,一分錢一分貨。
如今的副廠鏡頭,確實是比以前貴多了,但是確實也是進步很大的了。
不要再用老黃曆來看副廠鏡頭啦。
首先,建議大家不要把問題絕對化。
副廠鏡頭並不一定都不耐用,而原廠鏡頭也並不是都精緻靠譜。
我可以講個小故事:
以前我們公司合作的一位廣州攝影師,他使用的一枚騰龍SP90微距鏡頭,足足用了6~7年,拍過幾十萬張照片,至今依然在“服役”。
而相對的,佳能原廠的18-55I、24-105L之類的鏡頭,則是維修站的“常客”。
一般的講,副廠鏡頭與原廠鏡頭真正有差距的地方,在於同規格的競爭。如果有一方採取“低價低質”的策略,那麼它的鏡頭品質就必然會受影響。
例如尼康、佳能原廠的17-55mm f/2.8鏡頭,價格普遍在5K~6K左右。而副廠騰龍、sigma的產品(17-50mm f/2.8)則價格被壓縮到2K左右,只有1/2不到的價格,自然品質跟原廠產品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相反,在50mm f/1.4的規格上,尼康、佳能的原廠鏡頭都是傳統“雙高斯”結構。價格低廉,但大光圈畫質弱雞。而副廠的卡爾.蔡司otus 55mm f/1.4、sigma 50mm f/1.4art則採用了先進的“逆望遠”結構,畫質大大提升,產品的定價檔次也遠高於原廠。這種情況下,副廠的品質就反而比原廠鏡頭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