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766763550994

    ① 檢查身體狀況

    首先,我們要檢查“睡渣”寶寶是否身體不適,比如胃食管反流、腸脹氣、腸絞痛、感染、缺鈣、長牙、睡眠障礙等,這時就要找出原因、對症治療,等孩子恢復健康,夜醒自然就減少了。

    若由於吃太飽、餓了、尿多、大便等生理狀況,一般豎抱拍嗝、餵奶、換尿布後,寶寶就能繼續安睡。

    ② 形成日夜不同的睡眠模式

    寶寶白天小睡時,沒必要全家開啟靜音模式,我可以正常說話、走動,也不用拉窗簾,便於形成日夜不同的睡眠模式與作息。

    睡前儀式就是建立一個入睡前的固定模式,目的是讓孩子形成條件反射,知道該睡覺了。

    比如每晚到點就給寶寶洗澡、做撫觸、換睡衣、拉窗簾、調暗燈光、蓋被子、播放輕柔的音樂或講個溫暖的故事等,一連串固定的形式會讓孩子得到心理暗示,幫助他平靜下來、安穩入睡。

    ④ 給予正確迴應

    我們要注意夜間的迴應方式,比如當孩子扭動翻身、哼唧、哭鬧時,你是馬上開燈、抱過來哄,又說話又哼歌又陪玩;還是保持黑暗、安靜,檢查狀況、輕輕安撫呢?

    降低孩子的期望、避免“呵護”過度、給予正確迴應,娃就離“天使寶寶”不遠了。

    ⑤ 抓住“困點”

    晚上可以留意下寶寶的“困點”,比如打哈氣,揉眼睛、揉臉,快速眨眼、雙眼無神,抓頭髮、拉耳朵,想喝奶或吮吸,啃咬東西,脾氣變差、“作”,活動減弱、推開玩具等,及時進行睡眠儀式哄睡。

    ⑥ 培養睡眠能力

    很多爸媽都有這樣一個疑問:對大多數嬰幼兒來說,自己入睡要花費很長時間,我們是保障孩子及時入睡,還是堅持自行入睡的原則呢?

    個人覺得我們可以先輔助寶寶入睡,培養他的睡眠能力,等孩子形成規律的入睡時間、獲得充足的睡眠後,再逐步培養自行入睡會容易得多。

    最後,我想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物鐘,每日睡眠總時長也各有差異,爸媽不要過於焦慮、苛求。但若出現深夜不眠或碎片化睡眠的情況,就要及時干預,培養睡眠能力了。

    “睡渣”不可能秒變“睡神”,規律形成,能力培養都得慢慢來,逐漸改善,這段時間爸媽很辛苦,加油。

    關於嬰幼兒睡眠,我寫過幾篇文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棗的營養功效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