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BonnieZu寳

    幾個月前在督導中談過一次關於死亡的話題。

    基於督導成員都是心理工作者,所以我開啟了死亡這個話題也能被接納並進行短暫的探討(因時間限制)。

    最開始我對於死亡抱著“沒什麼可怕,這是一個必經過程”的態度。個人認為,人的出生就是一個消極的存在,因為出生就意味著死亡,而死亡是每個人的結果。所以我對人生的態度更傾向於“向死而生”。這個態度其實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生活,只不過身在局中的我卻沒有及時感悟到這一點。

    即便我抱著這種外人聽起來很消極的態度去生活,卻給我帶來不少積極正向的影響。因為看清楚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機會,在面臨抉擇的時候我一定是尊崇內心的真實想法去作出選擇。但凡是我自己慎重作出的選擇,事後不管結局如何我絕不後悔也不抱怨,因為那是當時的我所能作出的最好選擇,而且沒有當時的選擇也不會有此刻正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我。

    它就像是一個連環效應,每個環節都緊扣主題。面對選擇a和b-我選擇a-導致結果c-成為現在d。我們絕不能說抱著僥倖心理去想:如果我當初選了b,會不會現在的d就能變成另一個模樣。這是一個悖論,如果沒有當初你選擇a,又怎麼會出現現在的你對這個結果c的不滿意,以至於你出現“如果選擇b”的想法呢?

    所以解決“如果我”的最好方式就是“活在當下”。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學會尊崇內心去追求夢想,這個夢想是符合實際要求而可能存在的理想化目標。正因為知道人的結局是死亡,在活著的時候也猜到“如果現在不去追求理想,老了一定會後悔”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比較大,才給了我別樣的動力敢於去追求夢想,去實現那個理想化的目標。追求的過程一定是無比艱辛和充滿未知,但只要一想到“現在不去做,死亡來臨之時會後悔”這個念頭時,總會再給自己鼓一把勁。

    現在的我,內心又多了不少想做的事情,對待死亡反而懇求它能夠來得晚一些、來得慢一些。我害怕的不是死亡這個結局發生,而是害怕自己沒有那麼快地速度把想做的事情完成就要帶著遺憾離去。

    那種求而不得的遺憾體驗才是讓我最恐懼的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寫在書房裡的最好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