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代藝術品鑑賞
-
2 # 一盞芳華1
建盞什麼釉面最難燒
這個要看在宋代還是現代,在宋代,相對來說兔豪是主流,話雖如此,但宋代好的兔豪也是很稀少的,油滴(鷓鴣斑)更是十數萬分之一的機率,著名的三隻半曜變盞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賜之物。
成書於日本室町幕府時代永正八年(1511)的《君臺觀左右帳記》記錄了足利將軍與朋友們對其所收藏的唐物進行評鑑,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宋元繪畫的評鑑、陳列掛軸的方法和配置工藝器物的圖說。
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曜變,是建盞之最,世上罕見之物,值萬匹娟。油滴是僅次於曜變的第二重寶,值五千匹娟,兔豪盞,值三千匹娟。
(日本著名古陶瓷學家小山富士夫教授曾指出:日本最早的“曜變”記錄見《能啊相傳集》:“曜變(建盞之名),天下稀有之物,釉色如豹皮,建盞中之上上品也。”)
現代建盞,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於八十年代復燒成功,透過眾多師傅們的不斷努力,不斷改進釉水配方,已經能夠較好的仿出宋代建盞的型神韻,其中兔豪和油滴(鷓鴣斑)都有較好的作品問世,唯獨曜變,以現代的科學技術還是不能真正的成功燒製出來,建盞屬於鐵繫結晶釉,特點是:隨窯內氣氛的不同變化,紋理斑紋亦人為不可控制,燒出來的盞每一隻都是有區別的,然而遺憾的是,現代大量師傅為了提高成品率,透過技術手段,大量的使用非傳統建盞燒製技術來提高成品率,展現給人的是千篇一律的東西,著實令廣大玩家失望。
相信很多人最初被建盞吸引的是它的盞面釉色,那建盞表面又為何會出現晶體?
建盞釉色通常稱之為鐵繫結晶釉,
是對建盞獨特工藝的通常描述。
釉的起源
釉的起源是從石器時代先人透過燒製高溫陶發現草木灰釉開始,至晚唐才逐漸被石灰釉取代,直到宋代瓷器幾乎全部使用石灰釉。
曾有陶藝家對建窯的胎釉進行檢測,其中對一種兔毫釉的測定結果具有代表意義,測定的胎釉結構成分表明,釉是古代石灰釉型別,酸性較多,黏性強,所以容易厚掛,色調深沉。從鐵的成分比例觀察,兔毫釉大體上是由暗褐色的玻璃構成的,此類釉被稱為分相-析晶釉。
什麼是析晶
析晶就是晶體的析出,平時說成結晶也可以。
而晶體就是指原子、離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週期性、形成特定規則幾何結構排列的固體。晶體的宏觀表現是斷面比較規則,呈現一定的形狀。
既然晶體是有固定結構的。那麼同一種原子/離子/分子以不同結構排列,就是不同的晶體。不同晶體結構會帶來不同的物化性質。
建盞燒製過程中,就可能形成不同成分、不同結構的晶體。從而帶來無窮無盡的組合,也就導致建盞釉色極具多樣性。
舉個例子:單是油滴釉就有好幾種。
不過如果形成建盞釉色的方式只有析晶的話,就沒必要說成是分相-析晶釉了。
建盞燒製時,會析出晶體狀態的鐵和鐵氧化物,也會生成非晶體的鐵和鐵氧化物。
當原子/離子/分子的排列沒有特定結構,是無序混亂的,就不屬於晶體。典型的非晶體就是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