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唐10803

    人同時有熱病、火病都是因為虛導致的,虛能生熱,也能生火。

    朱丹溪脾胃論裡是這樣說的:

    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 古之至人,窮於陰陽之化,究乎生死之際,所著《內外經》,悉言人以胃氣為本。 蓋人受水谷之氣以生,所謂清氣、營氣、運氣、衛氣,春升之氣,皆胃氣之別稱也。夫胃為水穀之海,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若飲食失節,寒溫不適,則脾胃乃傷。喜、怒、憂、恐,損耗元氣。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起於下焦,其繫系於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絡之火,元氣之賊也。火與元不兩立,一勝則-負。脾胃氣虛,則下流於腎,陰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證始得,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面板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衝,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則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 然而與外感風寒所得之證,頗同而實異,內傷脾胃, 乃傷其氣,外感風寒,乃傷其形;傷其外為有餘,有餘者瀉之,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內傷不足之病,苟誤認作外感有餘之病,而反瀉之,則虛其虛也。實實虛虛,如此死者 ,醫殺之耳!然則奈何?惟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經日:勞者溫之, 損者溫之。又云: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損其脾胃。脾胃之證,始得則熱中,今立治始得之證。

    皇帝內經中關於生火的內容是:

    曰:經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餘已聞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陽受氣於上焦,以溫面板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則寒氣獨留於外,故寒慄。

    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

    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燻胸中,故內熱。

    帝曰:陽盛生外熱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則面板緻密, 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氣不得洩越,故外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三大詩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