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山124453211

    實際上我們通常所說的是"至剛易折,至柔易損",就是說你太剛強、太直,容易受挫折,而你太軟弱又會受到傷害。

    自古以來人們所提倡的都是"剛柔相濟",儒家的《中庸之道》就說的是"剛柔並濟恰到好處"的人生哲學。

    古代的道家思想也是提倡以柔克剛,"兵強易夭,木強易折""強梁者不得善終",這些都是告戒人們做事不可以太剛直。

    有一則民間傳說,講的是孔子見老子的故事:故事中說孔子第三次去見老子,老子默不語,孔子問"君子之忌",老子張開口指指自己的牙齒,孔子又問"君子之道",老子又指指自己的舌頭。於是孔子便說我明白了,作揖而出。出來之後孔子的弟子問他明白了什麼道理,孔子說你看他的牙齒還有嗎?當時老子已經上了年紀牙齒不全了,這就是說至剛易折,而他的舌頭還在,就是說柔者易存。

    這些典故名言,都告訴我們做事不可太直,為人處事不可太剛強,常言道溫柔天下去的,愚直到處碰釘。太剛強的人往往是一根筋,遇事不知道拐彎,不懂的曲後還有伸。

    我們通常所說的"上善若水"其實也是教人以柔致勝,以柔致和的人生道理。

  • 2 # 雲清雲

    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這句話應該是“剛則折,柔恆存。柔羽勝剛強”裡摘出來的。

    太極張三丰中曾用過這句話來描述太極拳的心法。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以柔克剛,以靜制動。

    老子常言做人應當“上善若水”,因為“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水性為柔,卻可攻堅(滴水石穿),金石利刃遇水而必沉,且使其逐漸腐鏽而變質。堅易折,柔恆存;壯則老,滿必虧。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的以柔克剛的思想,世人皆知,但能做到者,卻微乎其微。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人活著,軀體為柔軟,只有死後變為僵硬。為人處事“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冰刃過利則易斷,人之過剛則易死。剛烈勇猛之人往往帶有“早死之象”,最易流露破綻,終而走向絕路;外表柔和之人,處於低下,心存謙卑,虛懷若谷,海納百川,擁有“深不可測,大不可量”之氣勢,故而可以功成名就,且能長久。

    聖人遵循著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智慧,有“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吶”這種謙虛謹慎的人生態度,所以接近圓滿;

    而庸人則遵循“損不足以奉有餘”,所以依舊殘缺。殘缺之人,鋒芒畢露,破綻百出;圓滿之人,韜光養晦,無懈可擊。

    庸人居功自傲,不知“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道理,不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所以才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感嘆。而聖人心存“生而不有,為而不持,長而不宰”的玄德,亦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意識,聖人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所以就如同“水利萬物而不爭”一樣,最終選擇功成、名遂、身退。

    時代雖變,但道理長存。這句話就是告誡我們。應學習古代的先賢。說話辦事應張弛有度,凡事不可太過鋒芒。

    這樣才能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久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歲半孩子過敏性咳嗽一直不好,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