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官方邀。《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孫傳庭就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棵救命稻草,時代把一個文人書生推向了刀兵炮火之中,這是無奈的,也是殘忍的。在歷史讓人無法喘息的夾縫中,傳庭仍然如此執著奮進,如此堅韌無畏,不論結果如何,存亡之際,敢於揹負國家責任這都是應當為人所稱道的。
1619年,26歲的孫傳庭得中進士,這個飽讀詩書,一表人才的年輕人帶著家族的期望進入了大明朝的政權體系,帶著一腔報國志願的他卻看到的是,閹黨肆虐,政事昏暗,不願屈膝折辱就無法大展拳腳,於是傳庭一怒之下,辭官回家,讀詩書,觀天下。
1635年,閹黨潰散之時,傳庭重新出山,馬上展示出過人的為官大才,一再越級提升直至順天府府丞。(大略相當於北京市長)
已愈不惑之年的傳庭,得知陝西民變四起,盜賊猖獗,於是主動請纓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陝西農民軍。這是真正的投筆從戎,真正的挽大廈於將傾。看著傳庭堅毅的眼睛,崇禎皇帝把陝西的安危的包袱系在傳庭的北上,可是心中仍舊是狐疑不斷的。
哪知僅僅四個月後,崇禎皇帝就疑慮盡消,在金鑾大殿為傳庭的旗開得勝而手舞足蹈。四個月的時間能做成的事情不多,何況是為國平亂?但是就在四個月間,傳庭帶著自己親自從零開始選拔、訓練的秦兵,一路勢如破竹,料敵先機,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大敗闖王高迎祥,並生擒之。
至此傳庭天下聞名,聲震四海,農民軍聞名色變,此後的兩年,孫傳庭與洪承疇合作,逐漸擊潰掃平陝西各地農民軍,把李自成打成18騎逃入深山。
此前從未有任何帶兵征戰經驗的傳庭,竟然能夠以可憐的籌碼贏得這麼一場看似必敗的賭局,一個才氣不俗的書生如此成功的轉型為天下聞名的帥才,這是大明朝最後的幸運。
如此短暫的時間夾縫裡,傳庭完成了練軍治兵,構建軍制體系,並且自學兵書,達到通曉權謀,他無疑是一個天才將軍,即便在歷史長河之中,也應有一席之地。
而後,傳庭和楊嗣昌政見不合,崇禎帝又猜忌日盛,終於下獄入囚。在身陷囹圄的三年中,傳庭得知熊文燦、楊嗣昌在鎮壓起義軍的戰爭中連遭敗績,闖王李自成在河南打開了局面,擁兵數十萬的訊息,不知做何感想?
電影“大明劫”裡說得好,闖王可以輸十次八次,仍舊可以東山再起,而傳庭輸一次就是粉身碎骨。
1642年,傳庭臨危受命,再任三邊總督,兩鬢微霜,年華不再,回到自己闊別三年的崗位上,傳庭看到的是餓殍遍地,屍橫遍野,戰場上也是優勢不在,強弱逆轉。
最終,在崇禎的一再催逼之下,傳庭棄守潼關無奈選擇帶著未經訓練,糧草不足的新軍出關迎戰,最終傳庭兵敗身死,年51歲。
傳庭的忠烈而亡,換來的是崇禎帝的懷疑和唾罵,他自認為傳庭詐死潛逃,一代名臣良將為國捐軀,竟毫無撫卹,令人慨嘆不已。
同時期的一位詩人吳偉業的評詩如此——
謝官方邀。《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孫傳庭就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棵救命稻草,時代把一個文人書生推向了刀兵炮火之中,這是無奈的,也是殘忍的。在歷史讓人無法喘息的夾縫中,傳庭仍然如此執著奮進,如此堅韌無畏,不論結果如何,存亡之際,敢於揹負國家責任這都是應當為人所稱道的。
承擔救國重任的那個文弱書生1619年,26歲的孫傳庭得中進士,這個飽讀詩書,一表人才的年輕人帶著家族的期望進入了大明朝的政權體系,帶著一腔報國志願的他卻看到的是,閹黨肆虐,政事昏暗,不願屈膝折辱就無法大展拳腳,於是傳庭一怒之下,辭官回家,讀詩書,觀天下。
1635年,閹黨潰散之時,傳庭重新出山,馬上展示出過人的為官大才,一再越級提升直至順天府府丞。(大略相當於北京市長)
已愈不惑之年的傳庭,得知陝西民變四起,盜賊猖獗,於是主動請纓任陝西巡撫,負責剿滅陝西農民軍。這是真正的投筆從戎,真正的挽大廈於將傾。看著傳庭堅毅的眼睛,崇禎皇帝把陝西的安危的包袱系在傳庭的北上,可是心中仍舊是狐疑不斷的。
哪知僅僅四個月後,崇禎皇帝就疑慮盡消,在金鑾大殿為傳庭的旗開得勝而手舞足蹈。四個月的時間能做成的事情不多,何況是為國平亂?但是就在四個月間,傳庭帶著自己親自從零開始選拔、訓練的秦兵,一路勢如破竹,料敵先機,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大敗闖王高迎祥,並生擒之。
至此傳庭天下聞名,聲震四海,農民軍聞名色變,此後的兩年,孫傳庭與洪承疇合作,逐漸擊潰掃平陝西各地農民軍,把李自成打成18騎逃入深山。
此前從未有任何帶兵征戰經驗的傳庭,竟然能夠以可憐的籌碼贏得這麼一場看似必敗的賭局,一個才氣不俗的書生如此成功的轉型為天下聞名的帥才,這是大明朝最後的幸運。
如此短暫的時間夾縫裡,傳庭完成了練軍治兵,構建軍制體系,並且自學兵書,達到通曉權謀,他無疑是一個天才將軍,即便在歷史長河之中,也應有一席之地。
闊別三年,山河大地盡烽煙而後,傳庭和楊嗣昌政見不合,崇禎帝又猜忌日盛,終於下獄入囚。在身陷囹圄的三年中,傳庭得知熊文燦、楊嗣昌在鎮壓起義軍的戰爭中連遭敗績,闖王李自成在河南打開了局面,擁兵數十萬的訊息,不知做何感想?
電影“大明劫”裡說得好,闖王可以輸十次八次,仍舊可以東山再起,而傳庭輸一次就是粉身碎骨。
1642年,傳庭臨危受命,再任三邊總督,兩鬢微霜,年華不再,回到自己闊別三年的崗位上,傳庭看到的是餓殍遍地,屍橫遍野,戰場上也是優勢不在,強弱逆轉。
最終,在崇禎的一再催逼之下,傳庭棄守潼關無奈選擇帶著未經訓練,糧草不足的新軍出關迎戰,最終傳庭兵敗身死,年51歲。
傳庭的忠烈而亡,換來的是崇禎帝的懷疑和唾罵,他自認為傳庭詐死潛逃,一代名臣良將為國捐軀,竟毫無撫卹,令人慨嘆不已。
同時期的一位詩人吳偉業的評詩如此——
“急傳使者上都來,夜半星馳馬流汗。覆轍寧堪似往年,催軍還用松山箭。尚書得詔初沉吟,蹶起橫刀忽長嘆:我今不死非英雄,古來得失誰由算?”——《雁門尚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