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方向盤阻尼的喜好,其實分為兩派。一派喜歡輕巧,這樣操作起來夠省力;另一派喜歡重沉,覺得這樣有量感。尤其在十多年前,一臺車轉向手感重,往往會被視為有運動感。那時以花冠為代表的日系車,由於轉向輕,經常被“取笑”開起來很娘。
以前德系車把轉向做重,其實事出有因。因為當年大家都用液壓助力,助力的大小是恆定,不能隨速變化的。由於德國有無限速公路,對高速駕駛有較高需求,希望方向盤在高速時能給人沉穩感,於是就把方向盤調重。當時德系車的高速駕駛信心確實上來了,但副作用就是轉向在低速時非常笨重。
相反,日系車在駕駛方面,會更多考慮在城市裡的便利性,例如在停車場騰挪之類。於是日系車又變了另一種極端,把轉向做得很輕。可是這種輕轉向在高速時容易讓人心裡沒底,於是日系車高速飄的說法由此流傳。
可以說,液壓轉向很難左右兼顧,容易顧此失彼。後來有能隨速調節的液壓轉向,助力泵能隨速改變油壓。這種助力方式叫電子液壓助力,顧名思義,它糅合了液壓和電子的優點,既有液壓助力的真實路感,又有電子助力的隨速調節。只不過電子液壓複雜度高,一般只用在高階車上,例如奧迪A8、早期BMW3 Series。
時至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電子轉向時代,由於電機輸出能隨時改變,於是助力的智慧化程度前所未有地高。像過去德系車“穩了高速,重了低速”的情況不復存在。於是現在絕大部分的車,方向在日常駕駛時都做得非常輕,高速又能適時變重。以前調侃日系轉向輕,如今在電子轉向年代,德系輕起來分分鐘比日系還過分,最典型就是大眾和奧迪。
如今好幾臺被標榜運動表現出眾的車,日常轉向都非常輕,甚至是輕之中的極端,例如AXELA、FOCUS和羅密歐Giulia。轉向是否越輕越好,對於現在的車而言,只能說是個人口味,就像喝咖啡,有人喜歡酸度低,有人喜歡酸度高。有人埋怨電子助力的手感,不如液壓助力真切。這種新不如舊的說法永遠都在,但無可否認的一點,新車的駕駛親和度比老車強得多,對大部分人來說,電子轉向絕對是利大於弊。
對方向盤阻尼的喜好,其實分為兩派。一派喜歡輕巧,這樣操作起來夠省力;另一派喜歡重沉,覺得這樣有量感。尤其在十多年前,一臺車轉向手感重,往往會被視為有運動感。那時以花冠為代表的日系車,由於轉向輕,經常被“取笑”開起來很娘。
以前德系車把轉向做重,其實事出有因。因為當年大家都用液壓助力,助力的大小是恆定,不能隨速變化的。由於德國有無限速公路,對高速駕駛有較高需求,希望方向盤在高速時能給人沉穩感,於是就把方向盤調重。當時德系車的高速駕駛信心確實上來了,但副作用就是轉向在低速時非常笨重。
相反,日系車在駕駛方面,會更多考慮在城市裡的便利性,例如在停車場騰挪之類。於是日系車又變了另一種極端,把轉向做得很輕。可是這種輕轉向在高速時容易讓人心裡沒底,於是日系車高速飄的說法由此流傳。
可以說,液壓轉向很難左右兼顧,容易顧此失彼。後來有能隨速調節的液壓轉向,助力泵能隨速改變油壓。這種助力方式叫電子液壓助力,顧名思義,它糅合了液壓和電子的優點,既有液壓助力的真實路感,又有電子助力的隨速調節。只不過電子液壓複雜度高,一般只用在高階車上,例如奧迪A8、早期BMW3 Series。
時至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電子轉向時代,由於電機輸出能隨時改變,於是助力的智慧化程度前所未有地高。像過去德系車“穩了高速,重了低速”的情況不復存在。於是現在絕大部分的車,方向在日常駕駛時都做得非常輕,高速又能適時變重。以前調侃日系轉向輕,如今在電子轉向年代,德系輕起來分分鐘比日系還過分,最典型就是大眾和奧迪。
如今好幾臺被標榜運動表現出眾的車,日常轉向都非常輕,甚至是輕之中的極端,例如AXELA、FOCUS和羅密歐Giulia。轉向是否越輕越好,對於現在的車而言,只能說是個人口味,就像喝咖啡,有人喜歡酸度低,有人喜歡酸度高。有人埋怨電子助力的手感,不如液壓助力真切。這種新不如舊的說法永遠都在,但無可否認的一點,新車的駕駛親和度比老車強得多,對大部分人來說,電子轉向絕對是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