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602652349876

      自《百鳥朝鳳》搬上舞臺以來,經過了多次加工改編。原在民間流傳的《百鳥朝鳳》,樂曲結構鬆散,沒有高潮,即興發揮時,公雞啼曉、母雞生蛋,甚至連小孩的哭叫聲等都隨意加入。當《百鳥朝鳳》被選為參加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節目時,經民間樂手任同祥在專業音樂工作者協助下進行加工,針對原曲缺陷,壓縮鳥叫聲,刪去雞叫聲,並設計了一個運用特殊迴圈換氣法長音技巧的華彩樂句,擴充了快板尾段,使全曲在熱烈歡騰的氣氛中結束。後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榮獲民間音樂比賽銀質獎。七十年代,在任同樣演奏的基礎上,又設計了一個呈現百鳥齊鳴意境的引子,以加強音樂性,還擴充了華彩樂句,使用快速雙吐演奏技巧,使樂曲更為完整。 很久很久以前,鳳凰只是一隻很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象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但它有一個優點:它很勤勞,不像別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裡。 有些鳥說:“這有什麼意思呀?這不是財迷精,大傻瓜嗎?”可別小看了這種貯藏食物的行為,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發揮大用處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都餓得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開啟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乾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 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嗩吶曲《百鳥朝鳳》賞析

      作者 李 虻 劉 穎

      開啟本文圖片集

      嗩吶又名喇叭,公元3世紀在中國出現。據1506年明代古籍記載,嗩吶當時在中國已經普遍流傳,是深受廣大群眾歡迎和喜愛的吹奏樂器,音量大,管身木製,成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共有8個音孔,演奏時分別由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來按。嗩吶的演奏技巧非常豐富,通常能演奏連奏、舌奏、單吐、雙吐、氣拱音和氣頂音等多種特殊技法,

      除用於歡快、熱烈、雄壯等情緒的樂曲外,還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種飛禽和昆蟲的鳴叫,表現力極其豐富。由於嗩吶的音色高亢明亮,剛中帶柔、柔中見剛,所以也廣泛應用於民間的婚喪嫁娶等儀式的吹打樂隊或鑼鼓樂隊中。

      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原為流傳於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間樂曲,旋律熱情、歡快,展現了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它以聲音的模仿為主要表現手法,曲中依次模擬了布穀鳥、斑鳩、鵓鴣、燕子、貓頭鷹、鵪鶉、柳鶯、道溝鳥、山麻雀、畫眉、黃雀、秋蟬等蟲鳴鳥叫聲,堪稱“仿聲作品”的典範。

      民間演奏的《百鳥朝鳳》因傳承因素,樂譜版本各有不同,即便正式出版的“任同祥演奏譜”也有不同的版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調冷凝水是怎麼產生的?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