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出重音樂混剪

    萬曆朝張居正主持的中興結束後,明政治經濟漸露疲態,其表象是軍隊戰鬥力大幅衰退。

    由於沒有出現能與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媲美的名將,直接導致明賴以滅掉元、敢與北方遊牧部落硬碰硬的騎兵部隊攻擊力大不如前,對外作戰勝率有所下降。

    但令人驚訝的是,明朝中晚期的收藏文化卻得到快速發展。萬曆年間的官窯瓷器燒製,在明代瓷器發展上承上啟下:萬曆五彩瓷是收藏市場中的龍頭品種,深受藏友喜愛。

    喜歡收藏古籍善本的人都知道,明代中晚期的絕版、孤本刻本特別多。一般來說,孤本難得,收藏價值也會比較高,但明代中晚期的刻本卻是個例外因為孤本數量太多。

    由於文化發達,明代中晚期很多經濟條件允許的文人,都開私坊刻書,印數極少,僅為收藏之用。

  • 2 # 胡家小胡

    如果把中國大地歷史程序中的每一個朝代都當成一本書的話,明朝就是一部集大成的鉅著。中國的歷史發展到這個時期,文化和經濟已經高度發達,到了明朝中後期,更是空前繁榮。筆者認為,明朝晚期出現的“收藏熱”是基於文化和經濟的繁榮,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引起了人們精神財富的追求,這種追求最直觀的體現是消費觀念的改變,而明晚期的“收藏熱”就是這種改變的體現。

    明朝文化的繁榮和統治者對教育的重視是分不開的。

    這是一個承古蔭新的時代。“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這是朱元璋提出的教育政策。明朝的教育網路非常發達,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在京城有國子監,相當於大學,同時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學校,有府學,州學,縣學,甚至鄉村地區都有學校。明朝中後期,教育政策更為寬鬆,各地興起學院之風,市民文學蓬勃發展,話本小說、雜劇、戲曲等世俗文學進入繁榮時期,誕生了許多的驚世之作,《金瓶梅》、《西遊記》、《牡丹亭》等。

    這是一個經濟空前發達的時代。

    張居正就認為,農商並舉,不分本末,農商並重。明以前都是“重農抑商”,隨著商人地位的提升,棄農從商的人日漸增多,“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農而改業為工商者,三倍於前矣”,出現了徽商,晉商等著名的商幫。生活的富足,使人們的消費觀念不再以儉樸,淳厚為榮,而是追求物質的享受。

    文化的繁榮帶動了人們思想的解放,經濟的發達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些提高了人們對精神文化追求的層次,“收藏熱”也就應運而生了。

  • 3 # 老衲不懷春

    天災人禍戰事頻繁是明末的社會縮影,富人以及低的價格收購有價值的藝術品,為謀生存許多人將手中值錢的物品出售。今天太平盛世你讓人低價出讓手中的藏品比較難。

  • 4 # 天晴愛睡覺

    明朝晚期產生“收藏熱”的原因有兩方面:

    第一,文化方面的繁榮。朱元璋提出的教育政策是:治國以教化為先,教化以學校為本,朝廷重視教化,民風世俗也朝文化方向靠攏,更多人對古物有欣賞能力。

    第二,經濟政策的放開。張居正曾經提出:農商並舉,不分本末,從萬曆朝開始,經濟政策逐漸放開,商人地位有所提升,那麼經商的人也多起來了。商業發達,物質就容易得到富足,衣食飽暖人們自然就會萌生文化方面的追求。

    說白了,文化的發展讓民眾有了欣賞能力;經濟的發展讓更多人有錢去追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頂邊關月,心繫天下安”是什麼軍歌裡的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