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確提出“明人倫”的是戰國時期的孟子。
孟子是孔子儒家思想衣缽繼承者,發展了孔子“德政”思想,提出“仁政”思想。“保民”、“養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體綱領。
教民”,即對人民施行教化,讓人民普遍懂得封建倫理道德(禮儀)。孟子十分重視對民眾的教育。他認為:從個人角度來講,教育是保證人有別於禽獸的重要手段,否則“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從社會角度來說,教育是保證社會和諧有序的重要舉措,是統治者必須去做的事情,他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
孟子強調透過辦學校,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他認為,道德教化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明人倫”,明人倫就是要搞清楚“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真實含義,並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只有透過“明人倫”的階段,才能將“人”與“禽獸”區別開來,使人高於禽獸之上,那麼整個社會也就和諧安定了。“教民”比“養民”還要重要,只有將二者密切結合起來,才能實現仁政。
儒家思想發展到宋朝,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哲學化思辨化。但是,倫理綱常成為天理。“明人倫 ”這一觀點更是宋明理學重要的支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他說:“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
在封建社會,道德教化對社會秩序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明人倫”正是封建社會歷朝歷代學校教育的最大目的。
首先明確提出“明人倫”的是戰國時期的孟子。
孟子是孔子儒家思想衣缽繼承者,發展了孔子“德政”思想,提出“仁政”思想。“保民”、“養民”和“教民”是孟子提出的施行仁政的具體綱領。
教民”,即對人民施行教化,讓人民普遍懂得封建倫理道德(禮儀)。孟子十分重視對民眾的教育。他認為:從個人角度來講,教育是保證人有別於禽獸的重要手段,否則“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從社會角度來說,教育是保證社會和諧有序的重要舉措,是統治者必須去做的事情,他指出:“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孟子.盡心上》)
孟子強調透過辦學校,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他認為,道德教化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明人倫”,明人倫就是要搞清楚“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真實含義,並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只有透過“明人倫”的階段,才能將“人”與“禽獸”區別開來,使人高於禽獸之上,那麼整個社會也就和諧安定了。“教民”比“養民”還要重要,只有將二者密切結合起來,才能實現仁政。
儒家思想發展到宋朝,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哲學化思辨化。但是,倫理綱常成為天理。“明人倫 ”這一觀點更是宋明理學重要的支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明人倫”,他說:“古昔聖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
在封建社會,道德教化對社會秩序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明人倫”正是封建社會歷朝歷代學校教育的最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