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思緣142012864
-
2 # 絕筆歷史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在現在的人看來,也許這是世界上最自私的話了,但是放在東漢末年,捨生取義的人往往一事無成,因為那是一個亂世,那是一個英雄多如牛毛的亂世,那個時代需要的是一個梟雄,而不是重情重義的英雄,所以我認為曹操是一個卑鄙的聖人。
曹操有多卑鄙?他卑鄙到恩將仇報,反而不思悔改,依然大言不慚道:“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他確實夠卑鄙。但卑鄙的人往往是小人而不是聖人,曹孟德卻反其道而行之,行大義之事做小人之狀,他迎回搖搖欲墜的東漢天子,他東征西討打敗各路軍閥平定中原,他天下九州得六使百姓免遭生靈塗炭。而之後天下三分魏蜀吳而曹魏一家獨大, 他能在無數豪傑中脫穎而出,這個曹阿瞞到底憑的什麼?
憑他報效大漢而隻身刺殺董卓的勇氣?憑他藐視發小袁本初的傲氣?憑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氣?這都不是。曹操這個人身上有著很多的性格特點,他“愛才如命”能容天下萬物但時而又小肚雞腸,他“殺人如麻”可謂帝王一怒血流成河但有時卻兒女情長,或許世人都罵曹操是奸雄,殊不知這個奸雄到底有著怎樣的抱負。
-
3 # 國強一民富733
眾所諸知,曹操是位奸雄,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人。
他是在與陳宮一次躲避追殺,逃難至呂伯奢家借縮時,多疑誤殺了他全家後。
當時的曹操感嘆世態淡涼,己對任何人都缺乏信任,且疑心日重,至使曹操說出能寧肯我負天下人的感嘆。
-
4 # 天飛鶴
其實原句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此語記載於孫勝《雜記》中,後來三國演義將其改寫。
當時董卓作亂,廢漢少帝劉辯立漢獻帝劉協,表曹操為驍騎校尉。意思就是說對曹操示以恩寵,其實曹操是很不看好董卓的,認為他必然會失敗,因此乾脆偷著跑了。
逃亡途中路過呂伯奢家,就去了。三國演義中有曹操誤殺呂伯奢的記載。實際在歷史上,並沒有任何明確的記載說是曹操親手殺了呂伯奢,根據裴注所引的三條史料(《魏書》、《魏晉世語》、《雜記》),我們可以大致推算出:曹操路過呂伯奢家,去了以後,因為多疑而擔心呂伯奢的兒子和賓客去告密,疑其圖己,所以殺了他們。
然後在孫盛的《雜記》中,就留下了曹操“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之語,成了千古口實。當時曹操在逃亡途中,以他多疑的性格,說出這樣的話,做出這樣的事,都不奇怪。
易中天那貨對於此事的觀點我是贊同的,演義與其相比,主要就是多在了“天下”這兩個字,這樣一下子就把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給樹立起來了,但是相對的,也強化了曹操在人們心中的普遍的負面印象。
回覆列表
是曹操發現殺錯了自己親人後所說的話,個人觀點認為走勢途之路的人沒有對與錯,只有成於敗,三國之所以成名,是因為它把官與官斗的內幕展露於世人,說大了叫歷史,說小了不就是幾個人爭老大,小時候看三國總傾向劉備!長大以認為三個君主曹操最有能力,但最有能力得到天下的是諸葛亮,但他沒有勢力,沒有錢,正好遇到以前老大的親近劉備缺人來找好幾回就跟劉備幹了,但曹操就不同了,人家有錢,逃出來後回家他爸給他十萬兩,而且七大姑八大姨也多。所以事實正明幹大事得有權,還得有錢,光有能力不行,諸葛亮不就是光有才沒有財最後累死,如果諸葛亮是漢憲帝之子,那還能有三國,所以說小人物別總研究大事,大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