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問得就有問題,第一,失敗、敗退與忠誠不忠誠沒有關係,失敗和敗退是因為形勢和兵力的問題;第二,敗退到緬甸的不是李定國,而是永曆帝和一些大臣,李定國最後是退到泰國。
李自成和張獻忠雖然是明朝的掘墓人,但是在他們死後他們的部下卻成了明朝抵抗清軍的中流砥柱。李自成的大順軍餘部改編成“忠貞營”,在湖南、江西、兩廣等地與明軍並肩作戰,而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則更具實力,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率領數十萬大軍進軍雲南,以雲南為後方修養生息,後出滇抗清,成為南明永曆政權抗清的主要力量。
李自成
而這些農民軍將領中,又以李定國將軍戰鬥力最強,對明朝最忠心,自從大西軍決定聯明抗清後,李定國對明朝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論戰鬥力,李定國被稱作戰神,在出滇之後,他兩厥名王(清敬謹親王尼堪和定南王孔有德),打得清軍聞風喪膽。
但是,由於孫可望的野心膨脹欲取代永曆帝,最終與擁護永曆帝的李定國發生火併,孫可望大敗後投降清朝,之後南明的抗清形勢急轉直下。
永曆帝劇照
1659年,永曆帝率領一部分大臣退到滇緬邊境,隨後又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之下退到了緬甸境內,成了流亡境外的政權,也將自己置於了緬王的控制之下。
南明形勢圖
而此時,南明的土地已經基本喪失殆盡,僅剩下雲南部分地區、東南沿海和尚未收復的臺灣,而此時還在堅持抗清的將領也只剩下李定國和遠在東南的鄭成功。李定國一直在雲南邊境堅持抗清,並尋找機會迎回在緬王控制下的永曆帝。
但是由於清軍對緬甸的壓力,李定國一直未能成功迎回永曆帝,而自己身邊也僅剩下數千兵馬,遊走在雲南西雙版納一帶。此時,泰王派出使者與李定國聯絡,邀請李定國率軍隊退到泰國境內的景線地區修整,提出泰國願意資助馬匹和大象,以便李定國修正後恢復雲南使用。
雲南、緬甸和泰國示意圖
更令人感動的是泰王還拿出當年明神宗賜給的敕書、勘合(調遣軍隊的兵符),表示自己仍然感念大明王朝的恩情,李定國聞之也大為感動,於是派人與泰王聯絡入境事宜。
泰國大皇宮
之後,南明的形勢更加惡化,在吳三桂的攛掇之下,清政府決定出兵緬甸抓捕永曆帝,最終緬王迫於清軍壓力交出了永曆帝君臣,永曆帝被吳三桂大軍俘虜。後吳三桂又上書清廷,擔心夜長夢多,建議將永曆帝在昆明處決,最終清廷同意了吳三桂的建議,將永曆帝在昆明街頭處死。
吳三桂劇照
永曆帝被俘的訊息傳到遠在泰國境內的李定國處時,李定國大慟,悲傷不已,大明的最後一面旗幟倒下了,自己對此無能為力,而在泰國的堅持也變得毫無意義。1662年六月,李定國憂憤交加而病倒,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國病逝於泰國景線。
李定國
在臨死之前,李定國還叮囑兒子和部下,絕不投降清朝,“寧死荒徼,無降也!”可惜最終他的兒子和部下卻沒能遵守李定國的遺言,他們最終選擇了向清軍投降。
李定國的一生,前半生致力於推翻明王朝,而在清軍入關之後又審時度勢聯合明朝共同抗清,在抗清過程中兩厥名王,威震華夏,在南明朝廷江河日下之時仍堅持抗清,其忠心可鑑日月,值得我們銘記。
這個問題問得就有問題,第一,失敗、敗退與忠誠不忠誠沒有關係,失敗和敗退是因為形勢和兵力的問題;第二,敗退到緬甸的不是李定國,而是永曆帝和一些大臣,李定國最後是退到泰國。
李自成和張獻忠雖然是明朝的掘墓人,但是在他們死後他們的部下卻成了明朝抵抗清軍的中流砥柱。李自成的大順軍餘部改編成“忠貞營”,在湖南、江西、兩廣等地與明軍並肩作戰,而張獻忠的大西軍餘部則更具實力,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率領數十萬大軍進軍雲南,以雲南為後方修養生息,後出滇抗清,成為南明永曆政權抗清的主要力量。
李自成
而這些農民軍將領中,又以李定國將軍戰鬥力最強,對明朝最忠心,自從大西軍決定聯明抗清後,李定國對明朝忠心耿耿,至死不渝。論戰鬥力,李定國被稱作戰神,在出滇之後,他兩厥名王(清敬謹親王尼堪和定南王孔有德),打得清軍聞風喪膽。
但是,由於孫可望的野心膨脹欲取代永曆帝,最終與擁護永曆帝的李定國發生火併,孫可望大敗後投降清朝,之後南明的抗清形勢急轉直下。
永曆帝劇照
1659年,永曆帝率領一部分大臣退到滇緬邊境,隨後又在清軍的步步緊逼之下退到了緬甸境內,成了流亡境外的政權,也將自己置於了緬王的控制之下。
南明形勢圖
而此時,南明的土地已經基本喪失殆盡,僅剩下雲南部分地區、東南沿海和尚未收復的臺灣,而此時還在堅持抗清的將領也只剩下李定國和遠在東南的鄭成功。李定國一直在雲南邊境堅持抗清,並尋找機會迎回在緬王控制下的永曆帝。
但是由於清軍對緬甸的壓力,李定國一直未能成功迎回永曆帝,而自己身邊也僅剩下數千兵馬,遊走在雲南西雙版納一帶。此時,泰王派出使者與李定國聯絡,邀請李定國率軍隊退到泰國境內的景線地區修整,提出泰國願意資助馬匹和大象,以便李定國修正後恢復雲南使用。
雲南、緬甸和泰國示意圖
更令人感動的是泰王還拿出當年明神宗賜給的敕書、勘合(調遣軍隊的兵符),表示自己仍然感念大明王朝的恩情,李定國聞之也大為感動,於是派人與泰王聯絡入境事宜。
泰國大皇宮
之後,南明的形勢更加惡化,在吳三桂的攛掇之下,清政府決定出兵緬甸抓捕永曆帝,最終緬王迫於清軍壓力交出了永曆帝君臣,永曆帝被吳三桂大軍俘虜。後吳三桂又上書清廷,擔心夜長夢多,建議將永曆帝在昆明處決,最終清廷同意了吳三桂的建議,將永曆帝在昆明街頭處死。
吳三桂劇照
永曆帝被俘的訊息傳到遠在泰國境內的李定國處時,李定國大慟,悲傷不已,大明的最後一面旗幟倒下了,自己對此無能為力,而在泰國的堅持也變得毫無意義。1662年六月,李定國憂憤交加而病倒,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國病逝於泰國景線。
李定國
在臨死之前,李定國還叮囑兒子和部下,絕不投降清朝,“寧死荒徼,無降也!”可惜最終他的兒子和部下卻沒能遵守李定國的遺言,他們最終選擇了向清軍投降。
李定國的一生,前半生致力於推翻明王朝,而在清軍入關之後又審時度勢聯合明朝共同抗清,在抗清過程中兩厥名王,威震華夏,在南明朝廷江河日下之時仍堅持抗清,其忠心可鑑日月,值得我們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