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鬍子林肯

    記得是三十多年前,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大約是八五年前後,本市文聯邀請蔡其矯和孔捷生來講學,有幸聆聽了兩位大咖對現代詩和小說創作的經驗與思路。蔡老的講座,令人茅塞頓開,至今記憶猶新。當年恰恰講的是詩詞創作的意象。對理論性問題,不多論,三十五年過去了,也模糊了。當年沒有手機,也無課件,只靠筆記本手錄,現在筆記本早不知哪地兒去了。但他講的核心,對本人影響甚深,後來試著寫些詩,都是依蔡老的方法,現與大家分享一下。(以下內容憑記憶整理,還有個人的領悟,可能有不到位的地方,請見諒,謝謝)

    一、詩就是意象+情感。

    個人理解蔡老的觀點,有個比較形象的比照,將草書詩字,右邊可以看成是音符,左邊看成火炬。音符就是美好的意象與旋律,火炬就是情感,就是燃燒的激情。

    二、什麼是意象。

    蔡老當年提出來,意象派的創作高峰即為唐詩,不僅是影響現代,甚至於影響世界。他舉了個例子,說是一個法國當代意象派詩人(人名忘了,報歉),在他的名片上,印著他本人面向太平洋的背影照片,上面寫著一句話:思緒跨越太平洋,杜甫的兒子,注視著世界的命運。

    (圖文無關,借其意境而已)

    他自稱是杜甫的兒子,他在當年就開始玩穿越了,難道是穿越鼻祖,比黃易《尋秦記》還早?(開個玩笑)

    三、唐詩中的意象與現代詩意境。

    蔡老舉了個例子,大家耳熟能詳的張繼的《楓橋夜泊》。他說唐詩中寫景,都是依視覺的轉移來表達的,從上到下,由內到外,由靜到動,反之亦然。"月落烏啼霜滿天"由遠及近,"江楓漁火對愁眠"由高到低,“姑蘇城外寒山寺"由內到外,“夜半鐘聲到客船”由外而內。這其實也是所有寫景狀物的基本手法,可以用在散文和小說的環境描寫上。

    對於現代詩,蔡老舉了自己的一首《竹林裡》為例。

    竹林裡

    潑水在空中凝固,翠綠快滴下露珠,看那光明在末梢顫動,又像噴泉又像霧。

    飄落無形的雨,滋潤心靈的湖,希望就在這一刻復活,自那失望的墳墓。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蔡老到武夷山,看到一片竹林,有感而發。“潑水在空中凝固”從下向上,“翠綠快滴下露珠”由上到下,“看那光明在末梢顫動”站在竹林裡看向頭頂上的Sunny閃動,“又像噴泉又像霧”跑到遠處,反觀竹林。這就構成了這首詩的意像,為後面的情感抒發,奠定了基礎。

    四、情感。

    現代詩與唐詩的情感表達有所不同,唐詩是在意象中融合情感,在"起、承、轉"中步步鋪墊,在最後的“合”上爆發,其實質也是意象+情感,只是方式不同罷了。按蔡老認為,現代詩先表現意象,後將情感抒發深化意境,昇華哲理,更能完美表達意境和情感。

    飄落無形的雨,滋潤心靈的湖,希望就在這一刻復活,自那失望的墳墓。

    在後文革時代,人們從當年的浩劫中掙脫出來,帶著滿身的傷痕和對前路的茫然、迷惘、甚至失望。在竹林中看到新的生機,滋潤受傷的心靈。希望再多,總被現實無情打擊,常和失望相伴,但在那第N次失望之後,依然有N+1次的希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歷經四連敗,BLG的季後賽之旅還有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