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暴發時自救方法
水災的發生,都是災害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因此在洪水到來前,洪災區群眾應利用這段有限的時間儘可能充分地作好準備。
有條件者可修築或加高圍堤;無條件者選擇登高避難之所,如基礎牢固的屋頂、在大樹上築棚、搭建臨時避難臺。
蒸煮可供幾天食用的食品,宰殺家畜製成熟食;將衣被等禦寒物放至高處儲存;扎制木排,並蒐集木盆、木塊等漂浮材料加工為救生裝置以備急需;將不便攜帶的貴重物品做防水捆紮後埋入地下或置放高處,票款、首飾等物品可縫在衣物中;準備好醫藥、取火等物品;儲存好各種尚能使用的通訊設施。
洪水將至,應該如何逃生
處於水深在0.7m以上至2m的淹沒區內,或洪水流速較大難以在其中生活的居民,應及時採取避難措施。因避難主要是大規模、有組織的避難,所以要注意:
一要讓避難路線家喻戶曉,讓每一個避難者弄清,洪水先淹何處,後淹何處,以選擇最佳路線,避免造成"人到洪水到"的被動。
二要認清路標。在那些洪水多發的地區,政府修築有避難道路。一般說來,這種道路應是單行線,以減少交通混亂和阻塞。在那些避難道路上,設有指示前進方向的路標,如果避難人群未很好地識別路標,盲目地走錯路,再往回折返,便會與其他人群產生碰撞、擁擠,產生不必要的混亂。
三要保持鎮定的情緒。掌握"災害心理學"實際上也是一種學問。專家介紹,在一個擁有150萬人口的滯洪區,當地曾做過一次避難演習,僅僅是一個演習,竟因為人多混亂擠塌了橋,發生死傷事故。在洪災中,避難者由於自身的苦痛、家庭的巨大損失,已經是人心惶惶,如果再受到流言蜚語的蠱惑、避難隊伍中突然發出的喊叫、警車和救護車警笛的亂鳴這些外來的干擾,極易產生不必要的驚恐和混亂。
哪些是較安全的避難所
避災專家們認為,避難場所的選擇不容忽視。避難所一般應選擇在距家最近、地勢較高、交通較為方便處,應有上下水設施,衛生條件較好,與外界可保持良好的通訊、交通聯絡。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層建築的平坦樓頂,地勢較高或有牢固樓房的學校、醫院,以及地勢高、條件較好的公園等。
農村的避難場所大體有兩類:一是大堤上,但那裡衛生條件差,缺少上下水設施,人們只是將洪水沉澱一下、灑些漂白粉直接飲用;加之人畜吃喝、排洩都在這裡,生活垃圾堆積,時間一長,極易染上疾病。二是村對村、戶對戶,鄰近村與受災村結成長期的"對手村"關係。
在洪水多發的鄉村,政府透過發放卡片方式形成"對手戶"。專家自豪地說,這是外國所不具備的,中國人民長期與洪水斗爭保留下來的良好傳統。
洪水暴發時自救方法
水災的發生,都是災害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因此在洪水到來前,洪災區群眾應利用這段有限的時間儘可能充分地作好準備。
有條件者可修築或加高圍堤;無條件者選擇登高避難之所,如基礎牢固的屋頂、在大樹上築棚、搭建臨時避難臺。
蒸煮可供幾天食用的食品,宰殺家畜製成熟食;將衣被等禦寒物放至高處儲存;扎制木排,並蒐集木盆、木塊等漂浮材料加工為救生裝置以備急需;將不便攜帶的貴重物品做防水捆紮後埋入地下或置放高處,票款、首飾等物品可縫在衣物中;準備好醫藥、取火等物品;儲存好各種尚能使用的通訊設施。
洪水將至,應該如何逃生
處於水深在0.7m以上至2m的淹沒區內,或洪水流速較大難以在其中生活的居民,應及時採取避難措施。因避難主要是大規模、有組織的避難,所以要注意:
一要讓避難路線家喻戶曉,讓每一個避難者弄清,洪水先淹何處,後淹何處,以選擇最佳路線,避免造成"人到洪水到"的被動。
二要認清路標。在那些洪水多發的地區,政府修築有避難道路。一般說來,這種道路應是單行線,以減少交通混亂和阻塞。在那些避難道路上,設有指示前進方向的路標,如果避難人群未很好地識別路標,盲目地走錯路,再往回折返,便會與其他人群產生碰撞、擁擠,產生不必要的混亂。
三要保持鎮定的情緒。掌握"災害心理學"實際上也是一種學問。專家介紹,在一個擁有150萬人口的滯洪區,當地曾做過一次避難演習,僅僅是一個演習,竟因為人多混亂擠塌了橋,發生死傷事故。在洪災中,避難者由於自身的苦痛、家庭的巨大損失,已經是人心惶惶,如果再受到流言蜚語的蠱惑、避難隊伍中突然發出的喊叫、警車和救護車警笛的亂鳴這些外來的干擾,極易產生不必要的驚恐和混亂。
哪些是較安全的避難所
避災專家們認為,避難場所的選擇不容忽視。避難所一般應選擇在距家最近、地勢較高、交通較為方便處,應有上下水設施,衛生條件較好,與外界可保持良好的通訊、交通聯絡。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層建築的平坦樓頂,地勢較高或有牢固樓房的學校、醫院,以及地勢高、條件較好的公園等。
農村的避難場所大體有兩類:一是大堤上,但那裡衛生條件差,缺少上下水設施,人們只是將洪水沉澱一下、灑些漂白粉直接飲用;加之人畜吃喝、排洩都在這裡,生活垃圾堆積,時間一長,極易染上疾病。二是村對村、戶對戶,鄰近村與受災村結成長期的"對手村"關係。
在洪水多發的鄉村,政府透過發放卡片方式形成"對手戶"。專家自豪地說,這是外國所不具備的,中國人民長期與洪水斗爭保留下來的良好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