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503895386830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兩句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建立蜀國基業,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讚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佈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佈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鍊地讚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域性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後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讚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弔遺蹟作了鋪墊。

  • 2 # 一諾傾情2111

    諸葛亮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空城計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而他當年那篇肝膽照人、令人讀後感覺蕩氣迴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傳至今。他也是一個很神的人,他雖身在草廬之中 ,但卻十分注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對外界的形式瞭如指掌,且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對當時的時局分析透徹,面面俱到。他甚至還能“呼風喚雨”借東風,彷彿天地萬物都為他所用。他用兵如神,運籌帷幄,能決勝於千里之外。同時,我覺得他還是一個“滴水之恩必將湧泉相報”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因為受到劉備三顧茅廬之恩,白帝城託孤之重任,為了漢室之興竭忠盡智,致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粹、死而後已”。他為了江山社稷,忠貞不二,嘔心瀝血,直到臨死之前,還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業,為的就是報先帝的知遇之恩,實在可歌可泣! 諸葛亮的非凡之智、濟世之才、忠誠之心、報國之情,為世人所仰慕,為後人所讚頌,成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閃爍著他的才華和智慧的不朽之作《隆中對》、《出師表》,是出自肺腑的、感人的深情篇章,一直在歷史的風中不停地奏鳴,在思想的時空中久久迴盪。千百年來,以至於歷代無論是文人墨客、還是市井百姓,都對他是一番深情,褒揚備至,賦予了無數動人的傳說,作下了無數讚美的詩篇。 諸葛亮,靈與肉雖然已經化作清風明月,但諸葛精神永存,在歷史的天幕上鑲嵌起耀眼的恆星,永遠展現出聖潔的光輝。 千秋諸葛我評說 諸葛亮,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為了蜀國的大業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他的這種付出真的有價值嗎? 如果說,劉備三顧茅廬的誠心和執著感動了諸葛亮,使諸葛亮效力於他,這尚且是情理之中,況且劉備畢竟也是一代明君,運用賢才,有膽有謀,諸葛亮效力於他,也施展了自己的抱負。他們這一絕配的搭檔,創下了“火燒赤壁”、“佔領荊州” 等不朽的功績,建立了蜀國的江山。我想這些,與劉備和諸葛亮的才能、謀略是分不開的。然而,劉備和諸葛亮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最終卻葬送在這個“扶不起的阿斗”劉禪的手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4年十月的2.0科技版天籟,6萬公里無大事故、車況良好、有補漆,多少錢可以入手?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