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介面最早設計出來的時候,沒考慮過插拔的事情的,USB介面的主要目的是要設計一個通用的(universal)外設介面,希望解決的問題包括:
1. PCI這種內建的,不好插拔的介面;2. 統一類似PS/2,9針串列埠,並口等等這種五花八門的介面;3. 針式介面容易損壞的問題;4. 容易插拔,非卡口式設計(區別於乙太網口)。
如果拿這幾條做對比,你會發現早年的USB介面設計的還是很先進的。因為當年的各種針式介面設計的更反人類,搞不好直接就把針弄斷了,主機板上如果是公頭的話就得修主機板了。而USB口相對不容易損壞。
對於一個設計於1994年的介面來說,不區分正反面的插拔設計並不在考慮範圍內,那個年代PC還很貴,並不是一個大眾化的產品,PC的外設有些是需要專業人士維護的,專業人士是不會弄反的。可以不區分正反面的設計在那個年代是不存在的。
早期的USB介面速度一直很慢,USB-IF的關注點是放在了提速、增加外設裝置類規範上。
一直到移動裝置成為主要市場,蘋果推出lightning介面,這個時候USB-IF才意識到正反插的好處,如果看規範的話,lightning是2012年釋出的,Type-C規範是2014年釋出的,二者相差的時間並不久(話說蘋果早期的介面也非常難用)。
標準化組織制定規範的時候總是有惰性的,如果可能,儘量不改變硬體設計,看看USB發展的時間點就知道了:
USB 1.0 1996年釋出,Type-A口,這個版本的USB基本上是不可用的。USB 1.1 1998年釋出,真正可用的USB規範。USB 2.0 2000年釋出,出現Mini A/B介面,USB裝置才開始慢慢普及。USB OTG 1.0 2001年釋出,沒怎麼推廣。USB OTG 1.0a 2003年釋出,開始有OTG類的裝置出現,同年釋出了一個針對Mini口堅固性的建議,這個時候USB-IF才開始意識到介面有點不太方便。Micro-USB 2007年釋出,出現Micro口。USB 3.0 2008年釋出,提速至5Gbps2009年,GSMA才宣佈要把USB作為通用的充電介面,這個時候USB-IF才把關注點放到移動裝置上來。這距離USB 1.1釋出已經過去十多年了。
從USB1.1到USB3.0這十年的時間裡,USB-IF主要關注的是提速。
到了2009年,USB-IF才尷尬地發現,Type-A已經用的太廣泛了,除非繼續升級規範,否則沒辦法對介面進行大的改動。USB規範是一個免費的規範,也就是說任何硬體廠商都可以免費使用,如果貿然改變介面設計,廠商未必會接受。USB-IF 希望用Micro口替代Mini口,十幾年過去了,市面上仍然還有不少裝置用Mini口,沒有新技術,廠商是沒有動力升級物理設計的。
所以,一直等到USB 3.1 (10Gbps)規範放出來,才有機會發布Type-C。
最後,我想說的是:對於PC上的各種介面和外設而言,幾乎是全部都不能正反插的,反而USB Type-C才是特例。
USB介面最早設計出來的時候,沒考慮過插拔的事情的,USB介面的主要目的是要設計一個通用的(universal)外設介面,希望解決的問題包括:
1. PCI這種內建的,不好插拔的介面;2. 統一類似PS/2,9針串列埠,並口等等這種五花八門的介面;3. 針式介面容易損壞的問題;4. 容易插拔,非卡口式設計(區別於乙太網口)。
如果拿這幾條做對比,你會發現早年的USB介面設計的還是很先進的。因為當年的各種針式介面設計的更反人類,搞不好直接就把針弄斷了,主機板上如果是公頭的話就得修主機板了。而USB口相對不容易損壞。
對於一個設計於1994年的介面來說,不區分正反面的插拔設計並不在考慮範圍內,那個年代PC還很貴,並不是一個大眾化的產品,PC的外設有些是需要專業人士維護的,專業人士是不會弄反的。可以不區分正反面的設計在那個年代是不存在的。
早期的USB介面速度一直很慢,USB-IF的關注點是放在了提速、增加外設裝置類規範上。
一直到移動裝置成為主要市場,蘋果推出lightning介面,這個時候USB-IF才意識到正反插的好處,如果看規範的話,lightning是2012年釋出的,Type-C規範是2014年釋出的,二者相差的時間並不久(話說蘋果早期的介面也非常難用)。
標準化組織制定規範的時候總是有惰性的,如果可能,儘量不改變硬體設計,看看USB發展的時間點就知道了:
USB 1.0 1996年釋出,Type-A口,這個版本的USB基本上是不可用的。USB 1.1 1998年釋出,真正可用的USB規範。USB 2.0 2000年釋出,出現Mini A/B介面,USB裝置才開始慢慢普及。USB OTG 1.0 2001年釋出,沒怎麼推廣。USB OTG 1.0a 2003年釋出,開始有OTG類的裝置出現,同年釋出了一個針對Mini口堅固性的建議,這個時候USB-IF才開始意識到介面有點不太方便。Micro-USB 2007年釋出,出現Micro口。USB 3.0 2008年釋出,提速至5Gbps2009年,GSMA才宣佈要把USB作為通用的充電介面,這個時候USB-IF才把關注點放到移動裝置上來。這距離USB 1.1釋出已經過去十多年了。
從USB1.1到USB3.0這十年的時間裡,USB-IF主要關注的是提速。
到了2009年,USB-IF才尷尬地發現,Type-A已經用的太廣泛了,除非繼續升級規範,否則沒辦法對介面進行大的改動。USB規範是一個免費的規範,也就是說任何硬體廠商都可以免費使用,如果貿然改變介面設計,廠商未必會接受。USB-IF 希望用Micro口替代Mini口,十幾年過去了,市面上仍然還有不少裝置用Mini口,沒有新技術,廠商是沒有動力升級物理設計的。
所以,一直等到USB 3.1 (10Gbps)規範放出來,才有機會發布Type-C。
最後,我想說的是:對於PC上的各種介面和外設而言,幾乎是全部都不能正反插的,反而USB Type-C才是特例。